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颈椎牵引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颈椎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1.4 关键技术 | 第17-19页 |
2 颈椎牵引治疗设备的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9-33页 |
2.1 颈椎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 | 第19-23页 |
2.1.1 颈椎的解剖结构 | 第19-22页 |
2.1.2 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22-23页 |
2.2 颈椎牵引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总体方案 | 第23-30页 |
2.3 颈椎牵引的作用机制及颈椎分型治疗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3 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53页 |
3.1 有限元方法的概述及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3.2 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52页 |
3.2.1 仿真软件介绍 | 第34-35页 |
3.2.2 带颅骨全颈椎CAD模型的建立 | 第35-45页 |
3.2.3 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52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4 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与仿真分析 | 第53-62页 |
4.1 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53-57页 |
4.2 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57-61页 |
4.2.1 牵引力及牵引角度的确定 | 第57-59页 |
4.2.2 多方位牵引过程中各颈椎间盘轴向(Z)变形的变化 | 第59-60页 |
4.2.3 多方位牵引过程中各颈椎间盘最大应变的变化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61-6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总结 | 第62页 |
5.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