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目标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范围限定 | 第13-1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6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8-21页 |
2 唐风建筑的形式特征及其逻辑性概述 | 第21-29页 |
2.1 唐风建筑概述 | 第21-25页 |
2.1.1 唐风建筑释义 | 第21-22页 |
2.1.2 唐风建筑遗存概况 | 第22-25页 |
2.2 唐风建筑形式表达概括 | 第25-26页 |
2.3 唐风建筑形式表达的逻辑性概述 | 第26-28页 |
2.3.1 自然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2.3.2 文化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27页 |
2.3.3 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新唐风”建筑形式特征研究 | 第29-53页 |
3.1 “新唐风”建筑概述 | 第29-33页 |
3.1.1 “新唐风”建筑概况 | 第29-33页 |
3.1.2 “新唐风”建筑形式表达概述 | 第33页 |
3.2 “新唐风”建筑的环境特征 | 第33-37页 |
3.2.1 整体性环境设计原则 | 第34-36页 |
3.2.2 历史环境的场景再现 | 第36-37页 |
3.3 “新唐风”建筑的功能性特征 | 第37-41页 |
3.3.1 基本功能合理性 | 第37-38页 |
3.3.2 建筑功能有机转变 | 第38-41页 |
3.4 “新唐风”建筑的外部形体特征 | 第41-46页 |
3.4.1 形体特征 | 第41-44页 |
3.4.2 色彩特征 | 第44-45页 |
3.4.3 材料特征 | 第45-46页 |
3.5 “新唐风”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 | 第46-50页 |
3.5.1 多样统一的空间构成 | 第46-48页 |
3.5.2 虚实相生的空间结构 | 第48-49页 |
3.5.3 寓情于景的空间体验 | 第49-50页 |
3.6 “新唐风”建筑的技术结构特征 | 第50-51页 |
3.6.1 传统技术结构的推演再现 | 第50页 |
3.6.2 传统建筑技术现代性探索 | 第50-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新唐风”建筑形式特征的逻辑性分析 | 第53-77页 |
4.1 平面布局逻辑 | 第53-59页 |
4.1.1 图底关系分析 | 第53-56页 |
4.1.2 轴线构图分析 | 第56-59页 |
4.2 界面表现逻辑 | 第59-66页 |
4.2.1 立面构成分析 | 第59-60页 |
4.2.2 屋顶形式分析 | 第60-63页 |
4.2.3 入口界面分析 | 第63-66页 |
4.3 空间构成逻辑 | 第66-73页 |
4.3.1 外部空间分析 | 第66-70页 |
4.3.2 内部空间分析 | 第70-71页 |
4.3.3 灰空间分析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7页 |
5“新唐风”建筑形式特征逻辑表达之评析 | 第77-85页 |
5.1 “新唐风”建筑形式特征逻辑表达的影响因素 | 第77-80页 |
5.1.1 历史文脉因素 | 第77-78页 |
5.1.2 场地特征因素 | 第78页 |
5.1.3 材料运用因素 | 第78-79页 |
5.1.4 建筑构造因素 | 第79页 |
5.1.5 结构技术因素 | 第79-80页 |
5.2 “新唐风”建筑地域性表达对西安当代建筑创作的影响 | 第80-82页 |
5.2.1 “新唐风”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积极意义 | 第80-81页 |
5.2.2 “新唐风”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现实困境 | 第81-82页 |
5.3 “新唐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图表目录 | 第93-96页 |
附表 | 第9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