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胰腺癌 | 第13页 |
1.2 吉西他滨 | 第13-17页 |
1.2.1 吉西他滨的药物机理 | 第14-15页 |
1.2.2 吉西他滨的临床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吉西他滨的应用缺陷 | 第16-17页 |
1.3 纳米药物输送系统 | 第17-24页 |
1.3.1 构建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意义 | 第18-21页 |
1.3.2 常见的纳米输送体系及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3 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输送系统 | 第22-24页 |
1.4 聚合物前药胶束 | 第24-26页 |
1.4.1 前药的概念与意义 | 第24-25页 |
1.4.2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优势 | 第25-26页 |
1.5 课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聚氨基酸基吉西他滨纳米前药胶束用于靶向癌症治疗的研究 | 第28-45页 |
2.1 引言 | 第28-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30-31页 |
2.2.2 主要仪器及表征 | 第31页 |
2.2.3 还原响应的双键吉西他滨前药分子(HSEA-GEM)合成 | 第31-32页 |
2.2.4 两亲性聚氨基酸分子的合成 | 第32页 |
2.2.5 接枝吉西他滨和罗丹明B的聚氨基酸分子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6 聚氨基酸基吉西他滨前药胶束制备及还原响应行为研究 | 第33页 |
2.2.7 细胞培养及细胞内吞行为研究 | 第33-34页 |
2.2.8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2.3.1 聚氨基酸前药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35-39页 |
2.3.2 聚氨基酸纳米前药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39-40页 |
2.3.3 聚氨基酸纳米前药胶束的还原响应性释放行为研究 | 第40-41页 |
2.3.4 聚氨基酸纳米前药胶束的细胞内吞行为研究 | 第41-43页 |
2.3.5 聚氨基酸纳米前药胶束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基于可聚吉西他滨单体聚合的模块化设计及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45-61页 |
3.1 前言 | 第45-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47页 |
3.2.2 主要仪器及表征 | 第47-48页 |
3.2.3 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mPEG_(2000)MA)的合成 | 第48页 |
3.2.4 7-(2-甲基丙烯酰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CMA)的合成 | 第48-49页 |
3.2.5 聚(聚乙二醇-co-香豆素-co-吉西他滨)的合成 | 第49页 |
3.2.6 负载尼罗红的交联前药胶束制备及CMC值测定 | 第49页 |
3.2.7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还原响应性释药行为研究 | 第49-50页 |
3.2.8 细胞培养及细胞内吞行为研究 | 第50页 |
3.2.9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3.3.1 聚合物前药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54页 |
3.3.2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55页 |
3.3.3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紫外交联性能表征 | 第55-57页 |
3.3.4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还原响应性释放行为研究 | 第57-58页 |
3.3.5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内吞行为研究 | 第58-59页 |
3.3.6 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展望 | 第61-63页 |
4.1 全文结论 | 第61页 |
4.2 特色与创新 | 第61-62页 |
4.3 问题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