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民间文学论文

支塘宣卷与日常生活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22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相关概念澄清第11-13页
        一、宝卷与宣卷第12页
        二、支塘宣卷第12-13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本文研究路径第13-20页
        一、文献综述第13-19页
        二、本文研究的路径第19-20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0-22页
第一章 支塘宣卷第22-40页
    第一节 吴方言区宝卷第22-24页
    第二节 支塘宝卷及其分类第24-28页
        一、荤卷、素卷与闲卷第26-27页
        二、通卷与散卷第27-28页
    第三节 支塘宣卷的形式与演变第28-36页
        一、支塘宣卷的形式第28-30页
        二、支塘宣卷的一般流程第30-32页
        三、支塘宣卷的演变第32-36页
    第四节 支塘宣卷的“原生态性”第36-40页
第二章 宣卷中的“人”第40-54页
    第一节 宣卷仪式的参与者第40-46页
        一、“说卷”先生第40-41页
        二、“看香”私娘第41-44页
        三、“和佛”信众第44-46页
        四、“做会”主家第46页
    第二节 作为仪式专家的“生活者”第46-54页
        一、说卷先生的身份传承第46-49页
        二、说卷先生的日常生活第49-52页
        三、民众眼中的说卷先生第52-54页
第三章 支塘宣卷与日常生活第54-76页
    第一节 支塘宣卷与公共生活空间的建构第54-62页
        一、以佛寺为依托的宣卷公共空间第54-58页
        二、散落在社区中的宣卷公共空间第58-62页
    第二节 支塘宣卷与日常生活第62-72页
        一、“生”——婴儿诞生第63-65页
        二、“老”——父母做寿第65-68页
        三、“病”——逢灾遇病第68-70页
        四、“死”——荐亡仪式第70-72页
    第三节 支塘宣卷与地方秩序的建构第72-76页
        一、村落伦理秩序的建构第73-74页
        二、村落关系的联结第74-76页
第四章 支塘宣卷与地方感及集体记忆第76-93页
    第一节 宣卷与支塘地方感的形成第76-84页
        一、支塘镇的历史文脉第76-79页
        二、支塘密切的寺-镇关系第79-81页
        三、支塘宣卷与地方感的建构第81-84页
    第二节 宣卷与支塘人的集体记忆第84-93页
        一、宣卷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第85-87页
        二、作为文化记忆的支塘宣卷第87-89页
        三、作为交往记忆的支塘宣卷第89-93页
结语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附录第99-114页
    附录一:一次“保家”宣卷仪式第99-108页
    附录二:宣卷仪式场景图第108-114页
后记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邕碑志文校注与研究
下一篇:论美国汉学家韩瑞亚的“异类”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