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遗传多样性及演化关系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革质花盘亚组牡丹野生种的分类研究 | 第12-15页 |
1.2 资源分布及调查研究 | 第15-16页 |
1.3 亲缘关系及系统演化研究 | 第16-22页 |
1.3.1 形态学标记 | 第16-17页 |
1.3.2 细胞学标记 | 第17页 |
1.3.3 生化标记 | 第17-18页 |
1.3.4 分子标记 | 第18-20页 |
1.3.5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20-21页 |
1.3.6 牡丹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 | 第21-2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1.5.1 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5-45页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7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2.2.1 表型性状多样性 | 第28-40页 |
2.2.2 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2.2.3 主成分分析 | 第40-42页 |
2.2.4 Q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2.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基于花粉形态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5-53页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5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3.2.1 花粉形态 | 第45-49页 |
3.2.2 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3-6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4.1.1 材料 | 第53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4.1.3 实验药品 | 第53-5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4.2.1 DNA提取及检测 | 第54-55页 |
4.2.2 PCR反应 | 第55-58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4.3.1 引物筛选及扩增 | 第58-59页 |
4.3.2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 | 第59-61页 |
4.3.3 遗传一致度和聚类分析 | 第61-62页 |
4.3.4 种间的遗传多样 | 第62-63页 |
4.3.5 种间遗传一致度和聚类分析 | 第63-64页 |
4.3.6 三种标记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页 |
4.4 讨论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表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