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9-10页 |
1.2 安全接入平台所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论文内容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SM2算法原理及实现 | 第13-23页 |
2.1 SM2算法与RSA算法的区别 | 第13-14页 |
2.2 SM2算法与椭圆曲线的关系 | 第14-15页 |
2.3 椭圆曲线算法原理 | 第15-19页 |
2.3.1 离散域 | 第15页 |
2.3.2 基于素数域的椭圆曲线 | 第15-16页 |
2.3.3 椭圆曲线上的多倍点计算 | 第16-18页 |
2.3.4 椭圆曲线加密通信过程 | 第18-19页 |
2.4 SM2算法实现 | 第19-21页 |
2.4.1 SM2加密算法 | 第19-20页 |
2.4.2 SM2签名算法 | 第20-21页 |
2.5 KDF算法密钥派生函数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数据采集终端的安全通信协议及SM3算法的改进 | 第23-32页 |
3.1 基于SM2与SM3的安全通信协议 | 第23-24页 |
3.2 SM3算法改进 | 第24-31页 |
3.2.1 SM3算法 | 第24-26页 |
3.2.2 SM3算法改进 | 第26-31页 |
3.3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大并发模型的研究 | 第32-41页 |
4.1 select模型 | 第32-34页 |
4.1.1 select函数 | 第32-33页 |
4.1.2 fd_set结构体以及其操作 | 第33-34页 |
4.1.3 select模型优势与不足 | 第34页 |
4.2 Windows系统IOCP模型 | 第34-37页 |
4.2.1 完成端口(IOCP)介绍 | 第34-35页 |
4.2.2 相关函数及结构 | 第35-36页 |
4.2.3 完成端口IOCP模型的优点 | 第36-37页 |
4.3 Linux系统epoll模型 | 第37-40页 |
4.3.1 epoll模型介绍 | 第37页 |
4.3.2 epoll函数介绍 | 第37-39页 |
4.3.3 epoll模型具体应用 | 第39页 |
4.3.4 epoll优势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基于商密的电压数据采集终端安全接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41-65页 |
5.1 供电电压采集系统概述 | 第41-44页 |
5.1.1 总体描述 | 第41-42页 |
5.1.2 安全风险分析 | 第42-43页 |
5.1.3 安全接入平台作用 | 第43-44页 |
5.2 开发环境及主要技术 | 第44页 |
5.2.1 开发及运行环境 | 第44页 |
5.2.2 主要技术 | 第44页 |
5.3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4-63页 |
5.3.1 电压采集终端数据流设计 | 第45-49页 |
5.3.2 安全接入平台总体设计流程 | 第49-52页 |
5.3.3 主模块实现 | 第52-55页 |
5.3.4 密钥协商模块实现 | 第55-58页 |
5.3.5 密文报文模块实现 | 第58-60页 |
5.3.6 明文报文模块实现 | 第60-61页 |
5.3.7 异常模块实现 | 第61-62页 |
5.3.8 系统展示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总结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