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负荷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冲击负荷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冲击负荷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电能质量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冲击负荷建模的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负荷的建模方法 | 第17-19页 |
2.1.1 统计综合法 | 第17-18页 |
2.1.2 总体测辨法 | 第18-19页 |
2.2 负荷建模类型及结构 | 第19-24页 |
2.2.1 静态负荷模型 | 第19-20页 |
2.2.2 动态负荷模型 | 第20-24页 |
2.3 负荷建模系统辨识方法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实测冲击负荷建模与辨识 | 第27-43页 |
3.1 冲击负荷模型结构分析 | 第27-29页 |
3.1.1 冲击负荷暂态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3.1.2 冲击负荷稳态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3.2 冲击负荷模型参数辨识 | 第29-31页 |
3.2.1 遗传算法简介 | 第29页 |
3.2.2 基于遗传算法辨识步骤 | 第29-31页 |
3.2.3 模型接入系统流程 | 第31页 |
3.3 辨识模型接入系统的分析 | 第31-33页 |
3.4 GUI界面程序设计以及说明 | 第33-35页 |
3.5 改进模型目标函数 | 第35-36页 |
3.6 辨识算法 | 第36-38页 |
3.6.1 Pareto最优解 | 第37页 |
3.6.2 NSGA2算法的描述 | 第37页 |
3.6.3 快速非支配排序 | 第37-38页 |
3.6.4 前端Fi的拥挤距离 | 第38页 |
3.7 应用与算例 | 第38-41页 |
3.8 结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基于PSCAD系统冲击负荷建模 | 第43-54页 |
4.1 电弧炉建模 | 第43-48页 |
4.1.1 电弧炉建模方法 | 第43-45页 |
4.1.2 基于伏安特性冲击负荷模型程序框图 | 第45页 |
4.1.3 基于PSCAD的电弧炉模型 | 第45-46页 |
4.1.4 电弧炉模型输出波形 | 第46-48页 |
4.2 电解铝建模 | 第48-51页 |
4.2.1 电解铝建模方法 | 第48页 |
4.2.2 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电解铝模型电路图 | 第48-50页 |
4.2.3 电解铝模型输出波形 | 第50-51页 |
4.3 轧钢机PSCAD模型接入系统建模 | 第51-53页 |
4.3.1 轧钢机的自定义模型 | 第51-52页 |
4.3.2 轧钢机PSCAD模型接入系统仿真结果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冲击负荷电能质量分析及评估 | 第54-67页 |
5.1 电网电能质量标准 | 第54-55页 |
5.1.1 110kV以及220kV电压等级电能质量国标 | 第54-55页 |
5.1.2 35kv电压等级电能质量国标 | 第55页 |
5.2 实测数据选取电能质量指标方法 | 第55-59页 |
5.3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 第59-63页 |
5.3.1 灰色理论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算法 | 第59-61页 |
5.3.2 基于灰色理论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 第61-63页 |
5.4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系统GUI界面设计 | 第63-64页 |
5.5 各测点电能评估方法及结果 | 第64-66页 |
5.5.1 建立标准矩阵 | 第64页 |
5.5.2 综合评估及结果 | 第64-66页 |
5.6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