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网格结构的分布状态 | 第10-11页 |
1.1.2 网格结构的新功能 | 第11-12页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 超低周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超低周疲劳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2 超低周疲劳试验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现有试验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螺栓球节点钢管体系超低周疲劳试验设计 | 第20-34页 |
2.1 试验的目的及数据采集需求 | 第20页 |
2.2 构件设计与制作 | 第20-26页 |
2.2.1 模型总体信息 | 第20-21页 |
2.2.2 圆钢管杆件的设计 | 第21页 |
2.2.3 高强螺栓的选用 | 第21-22页 |
2.2.4 销钉的设计 | 第22页 |
2.2.5 螺栓球的设计 | 第22-23页 |
2.2.6 封板的设计 | 第23-24页 |
2.2.7 套筒的设计 | 第24-26页 |
2.2.8 组配构件编号及规格 | 第26页 |
2.3 加载装置的设计 | 第26-29页 |
2.3.1 试验装置 | 第26-28页 |
2.3.2 加载装置 | 第28-29页 |
2.4 加载方案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数据采集方法 | 第34-52页 |
3.1 构件空间变形形态的测量 | 第35-40页 |
3.1.1 三维激光扫描原理 | 第35-36页 |
3.1.2 现场扫描现场扫描半自动装置设计及扫描工艺流程 | 第36-37页 |
3.1.3 三维模型的重塑 | 第37-40页 |
3.2 全站仪原理及控制点位形测量 | 第40-43页 |
3.3 杆端力与杆端位移的采集 | 第43-44页 |
3.4 杆件截面椭圆度及塑性区域长度 | 第44-45页 |
3.5 构件水平侧移的测量 | 第45-46页 |
3.6 构件破坏过程记录 | 第46-47页 |
3.7 断后壁厚测量 | 第47-48页 |
3.8 疲劳断口分析 | 第48-50页 |
3.8.1 断裂区形貌 | 第48页 |
3.8.2 微裂纹的发形与发展 | 第48-5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数据标定及精度核定 | 第52-62页 |
4.1 构件空间变形形态标定及精度核定 | 第52-55页 |
4.2 构件杆端变形标定及精度核定 | 第55-57页 |
4.3 构件水平侧移标定及精度核定 | 第57-58页 |
4.4 圆钢管截面椭圆化变形标定及精度核定 | 第58-59页 |
4.5 断口壁厚变化标定及精度核定 | 第59-60页 |
4.6 误差分析 | 第60-61页 |
4.6.1 系统误差 | 第60-61页 |
4.6.2 偶然误差 | 第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 | 第62-76页 |
5.1 试验现象 | 第62-66页 |
5.2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 | 第66-69页 |
5.2.1 滞回曲线 | 第66-67页 |
5.2.2 骨架曲线与刚度退化 | 第67-69页 |
5.3 构件水平侧移发展 | 第69-70页 |
5.4 杆件截面椭圆化变形 | 第70-71页 |
5.5 断后塑性区域长度 | 第71-72页 |
5.6 构件断口厚度变化 | 第72-73页 |
5.7 断口形貌分析 | 第73-7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