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烟气颗粒物监测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烟尘监测方法 | 第12-17页 |
| 1.2.1 稀释采样法 | 第12-13页 |
| 1.2.2 直接抽取法 | 第13-14页 |
| 1.2.3 直接测量法 | 第14-17页 |
| 1.3 烟尘浓度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测量烟气颗粒物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 2.1 光散射法在测量烟气颗粒物浓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2.1.1 Mie散射理论 | 第21-24页 |
| 2.1.2 Mie散射理论中各参数的计算 | 第24-26页 |
| 2.2 重量法在测量烟气颗粒物浓度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2.2.1 重量法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 2.2.2 重量法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烟尘浓度在线监测装置整体设计 | 第29-51页 |
| 3.1 整体工艺流程分析 | 第29-30页 |
| 3.2 前端采样单元 | 第30-33页 |
| 3.2.1 采样枪设计 | 第30-32页 |
| 3.2.2 皮托管测流速 | 第32-33页 |
| 3.2.3 仪表仪器选型 | 第33页 |
| 3.3 光散射法烟尘浓度测量单元设计 | 第33-41页 |
| 3.3.1 光室机械结构设计 | 第34-35页 |
| 3.3.2 凸透镜的选取 | 第35页 |
| 3.3.3 光陷阱 | 第35-36页 |
| 3.3.4 测量系统污染防护 | 第36页 |
| 3.3.5 光源选型及调制 | 第36-37页 |
| 3.3.6 光电探测器选型设计 | 第37-40页 |
| 3.3.7 数据采集卡 | 第40-41页 |
| 3.4 称重单元设计 | 第41-48页 |
| 3.4.1 称重单元动作流程 | 第42-43页 |
| 3.4.2 称重单元工位模块 | 第43-44页 |
| 3.4.3 称重单元采样筒设计 | 第44-45页 |
| 3.4.4 称重单元采样、称量模块 | 第45-47页 |
| 3.4.5 称重单元外围密封罩 | 第47页 |
| 3.4.6 称重单元减震模块 | 第47-48页 |
| 3.5 采样后端单元 | 第48-49页 |
| 3.5.1 冷凝部分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1-61页 |
| 4.1 光散射浓度测量单元程序设计 | 第51-53页 |
| 4.1.1 校准程序 | 第52-53页 |
| 4.2 PLC控制程序 | 第53-56页 |
| 4.2.1 PLC主程序设计 | 第54页 |
| 4.2.2 预热程序 | 第54-55页 |
| 4.2.3 等流速采样程序设计 | 第55-56页 |
| 4.3 称重单元程序设计 | 第56-58页 |
| 4.3.1 程序设计 | 第57页 |
| 4.3.2 STM32与PLC、电子分析天平的通信 | 第57-58页 |
| 4.4 人机交互单元介绍 | 第58-59页 |
| 4.4.1 WinCC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第58-59页 |
| 4.4.2 系统监控主界面 | 第59页 |
| 4.5 异常处理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系统现场测试及误差分析 | 第61-67页 |
| 5.1 系统现场测试 | 第61-64页 |
| 5.1.1 采样点的选取 | 第61页 |
| 5.1.2 安装前的设备气密性测试 | 第61页 |
| 5.1.3 屏蔽干扰 | 第61页 |
| 5.1.4 实验数据 | 第61-64页 |
| 5.1.5 现场实物图 | 第64页 |
| 5.2 误差分析 | 第64-6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总结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