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多孔碳的制备、载硫及其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57页
    1.1 引言第18-19页
    1.2 锂-硫电池简介第19-25页
        1.2.1 锂-硫电池的结构和充放电机理第19-21页
        1.2.2 锂-硫电池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2.3 锂-硫电池商业化的瓶颈及其解决思路第22-25页
    1.3 锂-硫电池的正极第25-39页
        1.3.1 单质硫简介第25页
        1.3.2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25-39页
            1.3.2.1 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26-32页
            1.3.2.2 聚合物/硫复合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32-37页
            1.3.2.3 无机氧化物/硫复合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37-39页
    1.4 锂-硫电池的电解液第39-40页
    1.5 锂-硫电池的负极第40页
    1.6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第40-43页
    参考文献第43-57页
第二章 木质素衍生的大孔、微孔碳及其与单质硫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第57-79页
    2.1 引言第57-58页
    2.2 实验部分第58-60页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第58-59页
        2.2.2 木质素衍生的大孔、微孔碳及其与单质硫复合物的制备第59页
        2.2.3 结构表征第59页
        2.2.4 电化学表征第59-60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0-70页
        2.3.1 大孔、微孔碳/硫复合物的制备第60-65页
        2.3.2 碳/硫复合物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65-70页
    2.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第三章 羟基化的介孔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与单质硫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第79-104页
    3.1 引言第79-80页
    3.2 实验部分第80-82页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第80页
        3.2.2 网状的聚吡咯纳米纤维(PPy-NF)的制备第80-81页
        3.2.3 PPy-NF的碳化和碳化/活化第81页
        3.2.4 S/CNF和S/m-HCNF复合物的制备第81页
        3.2.5 结构和电化学表征第81-82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2-97页
        3.3.1 S/CNF和S/m-HCNF复合物的结构表征第82-90页
        3.3.2 S/CNF和S/m-HCNF复合物电极的性能第90-97页
    3.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4页
第四章 含钴MOF衍生的介孔碳的制备及其与单质硫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第104-125页
    4.1 引言第104-105页
    4.2 实验部分第105-107页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第105页
        4.2.2 Co-MOF衍生的介孔碳及其含硫复合物的制备第105-106页
        4.2.3 结构表征第106页
        4.2.4 电化学表征第106-10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9页
        4.3.1 Co-MOF衍生的介孔碳的制备及其修饰第107-114页
        4.3.2 修饰前后含硫复合物电极的性能第114-119页
    4.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5页
第五章 总结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9-131页
附件第131-15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在线监测与定位
下一篇:基于电力电子补偿设备的有源配电网运行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