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Summary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冠状病毒简介 | 第12-13页 |
1.2 猪δ冠状病毒 | 第13-15页 |
1.2.1 猪δ冠状病毒的流行情况 | 第13-14页 |
1.2.2 猪δ冠状病毒的传播 | 第14页 |
1.2.3 猪δ冠状病毒的病理学研究 | 第14-15页 |
1.2.4 猪δ冠状病毒的临床症状 | 第15页 |
1.3 猪δ冠状病毒的诊断方法 | 第15-19页 |
1.3.1 分离培养鉴定 | 第15-16页 |
1.3.2 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16页 |
1.3.3 免疫组化分析与免疫荧光染色 | 第16页 |
1.3.4 病毒中和试验 | 第16-17页 |
1.3.5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 第17页 |
1.3.6 免疫荧光检测法 | 第17-18页 |
1.3.7 PCR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4 荧光定量PCR简介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猪δ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21-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样品及细胞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0页 |
2.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2页 |
2.2.2 病毒R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3 临床样品的PCR检测 | 第23-24页 |
2.2.4 细胞的冻存、复苏与培养 | 第24页 |
2.2.5 胰酶对LLC-PK1细胞的毒性测定 | 第24页 |
2.2.6 PDCoV病毒的分离培养 | 第24-25页 |
2.2.7 分离毒株的鉴定 | 第25-27页 |
2.2.8 分离毒株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9 分离毒株S基因序列分析 | 第28-30页 |
2.3 结果 | 第30-40页 |
2.3.1 胰酶对LLC-PK1细胞的毒性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2.3.2 分离毒株培养结果 | 第31页 |
2.3.3 分离毒株鉴定结果 | 第31-33页 |
2.3.4 分离毒株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 | 第33-36页 |
2.3.5 分离毒株S基因测序结果 | 第36-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猪δ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2-5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3.1.1 病料样品 | 第42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3.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43页 |
3.1.4 引物与探针 | 第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3.2.1 标准阳性质粒的模板的制备 | 第43-44页 |
3.2.2 提取与鉴定重组质粒 | 第44-45页 |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参数与体系的优化 | 第45页 |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实验 | 第45页 |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重复性实验 | 第45-46页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实验 | 第46页 |
3.2.7 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6页 |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临床样品 | 第4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6-53页 |
3.3.1 制备标准阳性质粒的模板 | 第46-48页 |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参数与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48-50页 |
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实验 | 第50页 |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重复性实验 | 第50-51页 |
3.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实验 | 第51页 |
3.3.6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1-53页 |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临床样品 | 第53页 |
3.4 讨论 | 第53-54页 |
3.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4.1 结论 | 第56页 |
4.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