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论“国家—社会”视角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引言第9-14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规范研究法第13页
        (二)调查法第13页
        (三)文献研究法第13页
        (四)历史研究法第13-14页
第一章 框架构建:治安秩序结构以及“国家—社会”关系视角第14-24页
    第一节 治安秩序的结构第14-17页
        一、治安秩序的构成要素第14-15页
        二、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第15-17页
    第二节 治安秩序的调整过程第17-19页
        一、治安秩序与社会秩序第17-18页
        二、从结构层面认识治安秩序调整过程第18-19页
    第三节 “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第19-24页
        一、“国家—社会”关系的概念第19-22页
        二、“国家—社会”关系视角的适用性第22页
        三、投射“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于治安秩序结构的分析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分析过程:新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与治安模式的演变第24-36页
    第一节 “国社一体”时期(1949-1977)第24-27页
        一、社会秩序方面:对秩序的重建和巩固第24-25页
        二、客观实在方面:“单位人”的形成第25-26页
        三、主观构建方面:面向静态的机制与动员式治理第26-27页
    第二节 探索和发展期(1978-2000)第27-30页
        一、社会秩序方面:单位制的弱化第27-28页
        二、客观实在方面:治安实体的增长和复杂化第28-29页
        三、主观建构方面:“严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29-30页
    第三节 成熟和分化期(2001-)第30-36页
        一、社会秩序方面:社会矛盾激化与公共领域的兴起第31-32页
        二、客观实在方面:公共领域参与下的违法犯罪和群体性事件第32-34页
        三、主观建构方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第34-36页
第三章 结论导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的两种倾向第36-41页
    第一节 协作倾向第36-38页
        一、协作的前提第36-37页
        二、导向和评价第37-38页
    第二节 控制倾向第38-41页
        一、控制的前提第38页
        二、导向和评价第38-41页
结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后记第44-4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汉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下一篇:“国家—社会”框架下我国城市社会治安秩序共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