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背景 | 第8页 |
·课题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0-12页 |
第二章 P2P 技术及其安全性 | 第12-24页 |
·P2P 网络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P2P 定义和特点 | 第13-17页 |
·P2P 定义 | 第13-15页 |
·P2P 特点 | 第15-17页 |
·P2P 网络结构分类 | 第17-19页 |
·纯P2P 系统 | 第17-18页 |
·混杂式P2P 系统 | 第18页 |
·其它P2P 分类 | 第18-19页 |
·P2P 网络的应用 | 第19-21页 |
·P2P 文件共享、存储 | 第19-20页 |
·P2P 流媒体播放 | 第20页 |
·对等计算 | 第20页 |
·对等搜索 | 第20页 |
·协同工作与下线交流 | 第20-21页 |
·基于P2P 的网络游戏 | 第21页 |
·P2P 网络的安全特点 | 第21页 |
·提高P2P 网络安全的措施 | 第21-23页 |
·防火墙技术 | 第21-22页 |
·VPN 技术 | 第22页 |
·身份认证技术 | 第22页 |
·入侵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JXTA 技术及其安全性 | 第24-40页 |
·JXTA 概述 | 第24-26页 |
·JXTA 目标 | 第24-25页 |
·JXTA 与主要相关技术比较 | 第25-26页 |
·引入JXTA 平台的意义 | 第26页 |
·JXTA 相关概念 | 第26-32页 |
·对等体(Peer) | 第26-27页 |
·对等组(Peer Groups) | 第27-28页 |
·端点(Endpoint) | 第28页 |
·管道(Pipe) | 第28-29页 |
·通告(Advertisement) | 第29-30页 |
·消息(Message) | 第30-31页 |
·汇聚对等体(Rendezvous Peer) | 第31页 |
·中继对等体(Relay Peer) | 第31页 |
·服务(Service) | 第31页 |
·标识(ID) | 第31-32页 |
·JXTA 网络架构 | 第32-33页 |
·JXTA 内核层 | 第32页 |
·JXTA 服务层 | 第32-33页 |
·JXTA 应用层 | 第33页 |
·JXTA 协议簇 | 第33-35页 |
·对等体发现协议(Peer Discovery Protocol,PDP) | 第33-34页 |
·对等体解析协议(Peer Resolver Protocol,PRP) | 第34页 |
·对等体信息协议(Peer Information Protocol,PIP) | 第34页 |
·管道绑定协议(Pipe Bingding Protocol,PBP) | 第34页 |
·集合点协议(Rendezvous Protocol,RVP) | 第34-35页 |
·对等端点协议(Peer Endpoint Protocol,PEP) | 第35页 |
·JXTA 的安全性分析 | 第35-38页 |
·JXTA 平台的安全性 | 第35-36页 |
·JXTA 通信的安全性 | 第36页 |
·安全传输层协议 | 第36-37页 |
·传输层上的安全机制 | 第37页 |
·应用层上的安全机制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基于JXTA 的P2P 系统模型(XIDIANTALK)的研究 | 第40-48页 |
·XIDIANTALK 系统模型的设计及其总体构架 | 第40-41页 |
·XIDIANTALK 系统模型的开发环境 | 第41页 |
·JXTA 平台初始化 | 第41-44页 |
·XIDIANTALK 系统模型的模块功能介绍 | 第44-46页 |
·系统启动模块 | 第44-45页 |
·即时消息模块 | 第45页 |
·文件共享模块 | 第45页 |
·PKI/CA 模块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XIDIANTALK 模型中对等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8-54页 |
·对等组管理模块的设计 | 第48-49页 |
·对等组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49-52页 |
·创建对等组 | 第49-50页 |
·删除对等组 | 第50页 |
·查寻对等组 | 第50-51页 |
·加入对等组 | 第51-52页 |
·退出对等组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XIDIANTALK 模型中安全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54-62页 |
·即时通信模块的设计 | 第54-57页 |
·即时通信模块的安全性设计 | 第57-59页 |
·数据加密模块 | 第57-58页 |
·认证授权模块 | 第58-59页 |
·安全即时通信模块的实现 | 第59-60页 |
·平台初始化 | 第59页 |
·创建P2P 对等组 | 第59页 |
·加入P2P 对等组 | 第59页 |
·模块功能运行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七章 XIDIANTALK 模型系统性能测试 | 第62-68页 |
·测试环境及测试内容 | 第62-63页 |
·测试环境 | 第62页 |
·测试内容 | 第62-63页 |
·测试环境及分析 | 第63-65页 |
·XIDIANTALK 系统测试结果 | 第63-65页 |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第65页 |
·安全测试及其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68-70页 |
·总结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