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Summary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9-38页 |
1 畜牧业生产体系 | 第19-22页 |
1.1 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内涵 | 第19页 |
1.2 畜牧业生产体系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 畜牧业生产体系的进化 | 第20-21页 |
1.4 畜牧业生产体系的要素优化意义及途径 | 第21-22页 |
2 农区畜牧业 | 第22-23页 |
2.1 农区畜牧业的特点分析 | 第22页 |
2.2 甘肃发展农区草食畜牧业的条件 | 第22-23页 |
3 甘肃肉牛产业概况 | 第23-29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3.2 气候概况 | 第24页 |
3.3 种植业概况 | 第24-25页 |
3.4 甘肃肉牛养殖历史及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3.5 甘肃肉牛主产区 | 第27-28页 |
3.6 甘肃肉牛产业主要的养殖类群 | 第28页 |
3.7 甘肃肉牛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29页 |
4 甘肃肉牛生产体系 | 第29-33页 |
4.1 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4.2 关键要素分析 | 第31-33页 |
5 甘肃典型农区肉牛生产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分析 | 第33-36页 |
5.1 饲草料资源优化利用途径分析 | 第33-36页 |
5.2 肉牛种质资源优化利用模式分析 | 第36页 |
6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饲草营养成分检测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第二部分 饲草料资源要素的优化 | 第38-128页 |
第二章 不同添加物及装填时间对玉米青贮质量的影响 | 第38-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材料 | 第38-39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1.3 测定方法 | 第40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2.1 青贮前玉米秸秆的化学参数 | 第41页 |
2.2 发酵参数测定结果 | 第41-44页 |
2.3 带穗玉米秸秆青贮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第44-46页 |
2.4 去穗玉米秸秆青贮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第46-48页 |
2.5 带穗玉米秸秆青贮DM含量及干物质损失率测定结果 | 第48页 |
2.6 去穗玉米秸秆青贮DM含量及干物质损失率测定结果 | 第48-50页 |
2.7 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消化率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3.1 不同装填时间对玉米秸秆青贮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 不同添加物对玉米秸秆青贮的影响 | 第51-52页 |
4 结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5株乳酸菌复合物与CaCO3、酶及尿素不同组合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 第54-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1.1 材料及设备 | 第54-5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1.3 测定方法 | 第55页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2.1 发酵前玉米秸杆营养成分 | 第56页 |
2.2 玉米秸秆青贮发酵不同时间产物品质 | 第56-57页 |
2.3 玉米秸秆青贮发酵不同时间产物化学成分 | 第57-61页 |
3 讨论 | 第61-64页 |
3.1 复合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 复合乳酸菌和CaCO3复合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62页 |
3.3 复合乳酸菌和尿素复合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 复合乳酸菌和纤维素酶、淀粉酶复合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63页 |
3.5 CaCO3、尿素与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复合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4 结论 | 第64-66页 |
第四章 玉米秸秆青贮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6-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1.1 青贮饲料 | 第66-67页 |
1.2 主要仪器及软件 | 第67-68页 |
1.3 方法 | 第68页 |
1.4 定标与校验 | 第68页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88页 |
2.1 光谱扫描结果 | 第68-70页 |
2.2 湿样和烘干粉碎玉米秸秆青贮样品不同指标最佳定标方式 | 第70-71页 |
2.3 玉米秸秆青贮湿样品定标结果 | 第71-72页 |
2.4 玉米秸秆青贮烘干粉碎样品定标结果 | 第72-73页 |
2.5 玉米秸秆青贮湿样定标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 第73-81页 |
2.6 玉米秸秆青贮烘干粉碎样品定标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 第81-88页 |
3 讨论 | 第88-89页 |
4 结论 | 第89-90页 |
第五章 两个紫花苜蓿品种单播与混播对生物量及营养成分动态变化影响研究 | 第90-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1.1 试验区自然条件 | 第90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90-91页 |
1.3 测定项目 | 第91页 |
1.4 测定方法 | 第91-92页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13页 |
2.1 不同茬次苜蓿株高的生长动态 | 第92-95页 |
2.2 不同茬次苜蓿产草量的动态变化 | 第95-96页 |
2.3 不同茬次苜蓿干物质含量动态变化 | 第96-98页 |
2.4 不同茬次苜蓿营养成分动态变化 | 第98-106页 |
2.5 不同茬次苜蓿消化率和饲喂价值动态变化 | 第106-112页 |
2.6 不同茬次苜蓿粗蛋白及可消化物质的产量变化 | 第112-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5页 |
3.1 种植品种及混播对苜蓿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3.2 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 结论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苜蓿营养成分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模型的建立 | 第116-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7页 |
1.1 苜蓿样品及处理 | 第116页 |
1.2 主要仪器及软件 | 第116页 |
1.3 方法 | 第116页 |
1.4 定标与校验 | 第116-117页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6页 |
2.1 光谱扫描结果 | 第117-118页 |
2.2 不同营养指标的最佳定标方式及定标结果 | 第118-119页 |
2.3 定标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 第119-126页 |
3 讨论 | 第126-127页 |
4 结论 | 第127-128页 |
第三部分 肉牛繁育体系优化 | 第128-152页 |
第七章 西门塔尔肉牛的经济杂交试验及后代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研究 | 第128-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3页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第128-129页 |
1.2 试验牛 | 第129页 |
1.3 试验牛的饲养管理及日粮组成 | 第129-130页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30-133页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3-149页 |
2.1 体重数据比较结果 | 第133-136页 |
2.2 体尺数据比较结果 | 第136-140页 |
2.3 育肥期不同月份平均日增重数据比较结果 | 第140-141页 |
2.4 育肥期不同月份平均干物质采食量数据比较结果 | 第141页 |
2.5 育肥期不同月份平均料重比数据比较结果 | 第141-144页 |
2.6 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第144页 |
2.7 胴体分割数据测定结果 | 第144-145页 |
2.8 背最长肌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145-146页 |
2.9 牛背最长肌肉质指标测定结果 | 第146页 |
2.10 背最长肌脂肪酸测定结果 | 第146-149页 |
3 讨论 | 第149-151页 |
3.1 经济杂交后代肉牛的生产性能 | 第149页 |
3.2 经济杂交后代肉牛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 | 第149-151页 |
3.3 通过经济杂交优化甘肃肉牛生产体系品种要素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1页 |
4 结论 | 第151-152页 |
第四部分 总结 | 第152-154页 |
1 总结论 | 第152-153页 |
2 创新点 | 第153页 |
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167页 |
导师简介 | 第167-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