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场镇的肌理分析与整合思考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第9-13页 |
1 绪言 | 第13-22页 |
1.1 传统场镇发展概述 | 第13页 |
1.2 传统场镇肌理的认知 | 第13-16页 |
1.3 研究的背景与时空范围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背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地域范围 | 第17页 |
1.3.3 研究的时间段 | 第17页 |
1.4 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7-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9-22页 |
2 传统场镇空间形态的总体构成 | 第22-43页 |
2.1 传统场镇的自然社会背景 | 第23-30页 |
2.1.1 自然生态环境 | 第23页 |
2.1.2 经济发展 | 第23-24页 |
2.1.3 社会结构 | 第24-26页 |
2.1.4 社会文化 | 第26-29页 |
2.1.5 科学技术 | 第29-30页 |
2.2 传统场镇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 | 第30-43页 |
2.2.1 总体结构特征 | 第30-32页 |
2.2.2 平面布局的分类 | 第32-34页 |
2.2.3 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 | 第34-36页 |
2.2.4 当代场镇空间形态的变化趋势 | 第36-43页 |
3 传统场镇肌理现状的构成分析 | 第43-74页 |
3.1 传统场镇建筑构成 | 第44-53页 |
3.1.1 明清时期建筑构成 | 第44-51页 |
3.1.2 民国时期建筑构成 | 第51-52页 |
3.1.3 当代建筑构成 | 第52-53页 |
3.2 传统场镇街巷构成 | 第53-65页 |
3.2.1 传统街巷构成特点 | 第53-54页 |
3.2.2 传统街巷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54-56页 |
3.2.3 传统街巷空间特征 | 第56-60页 |
3.2.4 传统街巷的社会生活与空间利用 | 第60-62页 |
3.2.5 传统街巷空间特殊模式分析 | 第62-64页 |
3.2.6 当代场镇街巷空间的变化特征 | 第64-65页 |
3.3 传统场镇街区构成 | 第65-71页 |
3.3.1 传统街区的划分 | 第65-66页 |
3.3.2 传统街区的现状分析 | 第66-71页 |
3.4 传统场镇居住形态总结 | 第71-72页 |
3.5 传统场镇肌理构成表征 | 第72-74页 |
4 肌理构成的实例分析——江津塘河镇 | 第74-88页 |
4.1 总体概述 | 第74页 |
4.2 整体发展过程 | 第74-75页 |
4.3 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 第75-77页 |
4.4 典型街区肌理构成 | 第77-82页 |
4.4.1 王爷庙街区肌理构成分析 | 第77-79页 |
4.4.2 龙门号街区肌理构成分析 | 第79-82页 |
4.5 街巷空间分析 | 第82-85页 |
4.5.1 街巷断面 | 第82-83页 |
4.5.2 街巷结点 | 第83-85页 |
4.6 塘河镇居住形态总结 | 第85-87页 |
4.7 塘河镇肌理构成表征 | 第87-88页 |
5 传统场镇的整合思考 | 第88-101页 |
5.1 传统场镇面临的问题 | 第88-90页 |
5.2 整合的含义与指导原则 | 第90-93页 |
5.2.1 整合的含义 | 第90-91页 |
5.2.2 整合的指导原则 | 第91-93页 |
5.3 整合的具体操作方法 | 第93-101页 |
5.3.1 自然环境的保护 | 第93页 |
5.3.2 传统场镇肌理物质构成的延续 | 第93-98页 |
5.3.3 传统场镇生活内涵的延续 | 第98-101页 |
6 结语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