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人脸表情自动分析与识别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2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10页
        1.1.1 对相关领域研究的促进作用第8-9页
        1.1.2 商业应用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9页
        1.2.1 表情分类方法第10-11页
        1.2.2 表情自动分析与识别系统的构成第11-12页
        1.2.3 表情特征提取与识别第12-18页
        1.2.4 研究中的难点第18-19页
    1.3 论文主要工作第19-20页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1.5 章节安排第21-22页
第二章 AAM 方法及其用于混合表情识别研究第22-39页
    2.1 AAM 方法简介第22-28页
        2.1.1 AAM 统计模型的建立第22-27页
        2.1.2 模型参数优化第27-28页
    2.2 AAM 方法用于提取人脸表情特征第28-29页
    2.3 AAM 方法提取的表情特征的统计分析第29-32页
        2.3.1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第29-31页
        2.3.2 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第31-32页
    2.4 AAM 表情特征的识别第32-37页
        2.4.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第35-36页
        2.4.2 用于表情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第36-37页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38页
    2.6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半自动人脸特征点标记方法第39-50页
    3.1 半自动人脸特征点标记方法概述第39-41页
        3.1.1 问题的提出第39-40页
        3.1.2 半自动特征点标记方法概述第40-41页
    3.2 变形模板方法定位眼睛、嘴巴特征点第41-44页
        3.2.1 眼角的精确定位第41-42页
        3.2.2 眼睛轮廓提取第42-44页
    3.3 基于GVF 的眉毛特征点定位方法第44-47页
        3.3.1 基于GVF 的活动轮廓模型方法第44-45页
        3.3.2 眉毛轮廓提取第45-47页
    3.4 鼻子与下巴的特征点定位第47页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49页
    3.6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动态表情图像特征提取第50-78页
    4.1 表情自动分析概要第50-52页
    4.2 表情几何特征和暂时性特征的提取第52-61页
        4.2.1 几何特征提取第52页
        4.2.2 暂时性表情特征提取第52-57页
        4.2.3 几何特征及暂时性特征的具体描述第57-61页
    4.3 差图像提取第61-69页
        4.3.1 图像归一化第61-62页
        4.3.2 逆向组合图像对齐第62-66页
        4.3.3 图像对齐用于提取表情差图像第66-69页
    4.4 差图像的Gabor 变换特征提取第69-74页
        4.4.1 Gabor 变换概述第69-70页
        4.4.2 Gabor 变换用于提取表情特征第70-74页
    4.5 Gabor 变换特征的独立元分析第74-77页
        4.5.1 独立元分析的基本概念第74-75页
        4.5.2 Gabor 变换特征的ICA 分析第75-77页
    4.6 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表情活动单元识别第78-107页
    5.1 表情特征向量的特征选择第78-90页
        5.1.1 特征选择的意义与基本概念第78-79页
        5.1.2 基于Margin 的特征选择算法第79-81页
        5.1.3 改进的基于Margin 的特征选择算法第81-88页
        5.1.4 特征选择算法用于表情差图像特征选择第88-90页
    5.2 支持向量机简介第90-93页
    5.3 用于识别表情AU 的组合分类器第93-96页
        5.3.1 分类器的设计第93-95页
        5.3.2 多分类器的组合第95-96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6-101页
    5.5 小结第101-10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7-110页
    6.1 全文总结第107-108页
    6.2 前景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0页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经济理论与辽宁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立体视觉检测及弱视治疗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