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16页 |
1.1 非线性光学和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11-12页 |
1.2 二阶非线性光学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二阶非线性光学聚合物 | 第13-14页 |
1.4 常用的测量聚合物一阶超极化率的实验技术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内容及架构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衰减全反射(ATR)技术 | 第16-29页 |
2.1 表面等离子波 | 第16-19页 |
2.1.1 表面等离子波存在条件 | 第16-18页 |
2.1.2 表面等离子波的实验激发 | 第18-19页 |
2.2 非对称金属包覆波导 | 第19-25页 |
2.2.1 模式本征方程 | 第19-23页 |
2.2.2 模式损耗特性 | 第23-25页 |
2.3 棱镜波导耦合结构. | 第25-28页 |
2.3.1 ATR 谱线 | 第26-27页 |
2.3.2 导波层厚度和折射率的测量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有机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29-35页 |
3.1 有机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29-31页 |
3.1.1 有机非线性材料的优点 | 第29页 |
3.1.2 有机聚合物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 第29-31页 |
3.2 极化聚合物材料研究 | 第31-32页 |
3.2.1 极化聚合物概念 | 第31-32页 |
3.2.2 极化聚合物材料 | 第32页 |
3.3 聚合物外场极化研究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有机聚合物光波导的制备和参数测量 | 第35-40页 |
4.1 有机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制备 | 第35-36页 |
4.2 低损耗有机聚合物光波导的制备 | 第36-37页 |
4.2.1 损耗机理 | 第36页 |
4.2.2 制备工艺 | 第36-37页 |
4.3 导模有效折射率的测量 | 第37-39页 |
4.3.1 棱镜耦合原理 | 第37-38页 |
4.3.2 改进 m 线测量方法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有机聚合物电光效应的一阶分子超极化率 | 第40-48页 |
5.1 线性电光效应的极化理论 | 第40-44页 |
5.2 分子超极化率与非线性光学效应 | 第44-47页 |
5.2.1 分子超极化率 | 第44页 |
5.2.2 有机分子结构与分子超极化率 | 第44-46页 |
5.2.3 有机分子的分子超极化率与二阶非线性效应 | 第46页 |
5.2.4 从微观的一阶分子超极化率到宏观的电光系数高效转变 | 第46-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利用 ATR 技术测量聚合物的复一阶分子超极化率 | 第48-70页 |
6.1 测量聚合物二阶复非线性参数的方法 | 第48-50页 |
6.1.1 Mach-Zehnder 干涉仪法 | 第48-50页 |
6.2 波导结构中损耗对导模的影响 | 第50-53页 |
6.2.1 导波层聚合物折射率虚部对导模的影响 | 第50-52页 |
6.2.2 金属包覆层虚部对导模的影响 | 第52-53页 |
6.3 利用ATR 方法测量聚合物的一阶复分子超极化率 | 第53-68页 |
6.3.1 测量原理 | 第53-57页 |
6.3.2 实验用的聚合物材料——PMMA-DR1 | 第57-58页 |
6.3.3 样品制备及相关参数测量 | 第58-62页 |
6.3.4 实验装置 | 第62-63页 |
6.3.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63-65页 |
6.3.6 数据处理 | 第65-68页 |
6.3.7 误差分析 | 第68页 |
6.4 ATR 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第6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0-72页 |
7.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0页 |
7.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