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电网特征信号检测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电网检测 | 第9-10页 |
1.3 信息融合技术的概念 | 第10-13页 |
1.3.1 信息融合的定义 | 第11页 |
1.3.2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及结构 | 第11-12页 |
1.3.3 信息融合的种类和层次 | 第12-13页 |
1.4 信息融合技术的方法 | 第13-19页 |
1.4.1 针对信息源处理的信息融合方法 | 第14-15页 |
1.4.2 基于概论和统计模型的信息融合方 | 第15页 |
1.4.3 基于规则推理的方法 | 第15-19页 |
1.5 本文的任务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电网特征信号的检测 | 第20-37页 |
2.1 引言 | 第20-22页 |
2.1.1 电能质量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电能质量标准 | 第21-22页 |
2.2 电网特征信号的检测方式 | 第22-33页 |
2.2.1 电压幅值 | 第22-23页 |
2.2.2 供电电压偏差 | 第23-24页 |
2.2.3 系统工频频率 | 第24-25页 |
2.2.4 谐波、间谐波、次谐波和高频谐波 | 第25-28页 |
2.2.5 三相不平衡度 | 第28页 |
2.2.6 闪变 | 第28-30页 |
2.2.7 电压快速变动 | 第30-32页 |
2.2.8 电压瞬态变化 | 第32-33页 |
2.3 次同步扭振检测 | 第33-36页 |
2.3.1 传统测量方法 | 第33-34页 |
2.3.2 基于电压信号的扭振测量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电网特征信号的信息融合检测 | 第37-48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检测 | 第37-44页 |
3.2.1 卡尔曼滤波的起源 | 第37-38页 |
3.2.2 卡尔曼滤波原理 | 第38-41页 |
3.2.3 电网特征信号的状态空间模型 | 第41-44页 |
3.3 基于专家系统的模糊检测 | 第44-47页 |
3.3.1 模糊专家系统原理 | 第44-45页 |
3.3.2 模糊专家系统在检测中的应用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电网特征信号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48-64页 |
4.1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 第48-49页 |
4.2 采样电路设计 | 第49-50页 |
4.3 主控制电路板硬件设计 | 第50-58页 |
4.3.1 调理电路和数模转换 | 第51-52页 |
4.3.2 通信硬件设计 | 第52页 |
4.3.3 液晶显示硬件设计 | 第52-54页 |
4.3.4 保护模块设计 | 第54-56页 |
4.3.5 Flash 硬件设计 | 第56-58页 |
4.4 电磁兼容设计 | 第58-63页 |
4.4.1 PCB 制板综合布局及其注意事项 | 第59-60页 |
4.4.2 电源干扰的抑制 | 第60-61页 |
4.4.3 电源EMI 滤波器的设计 | 第61-62页 |
4.4.4 高频数字电路 | 第62-63页 |
4.4.5 接地方式 | 第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电网特征信号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第64-72页 |
5.1 软件总体设计 | 第64-65页 |
5.2 ARM 程序流程 | 第65-66页 |
5.3 DSP 程序流程 | 第66-67页 |
5.4 DSP 与ARM 通信流程 | 第67-68页 |
5.5 液晶显示软件流程 | 第68-70页 |
5.6 键盘软件流程 | 第70-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位论文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