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2-23页 |
2. 反向抵押贷款概述 | 第23-25页 |
2.1 反向抵押贷款的含义 | 第23页 |
2.2 反向抵押贷款的特点 | 第23-24页 |
2.3 反向抵押贷款与普通抵押贷款的比较 | 第24-25页 |
3. 美国反向抵押贷款介绍 | 第25-31页 |
3.1 起源和发展 | 第25页 |
3.2 主要产品介绍 | 第25-30页 |
3.2.1 HECM计划 | 第25-29页 |
3.2.2 私人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 | 第29页 |
3.2.3 特定用途的产品 | 第29-30页 |
3.3 定价方式 | 第30-31页 |
4. 在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 | 第31-43页 |
4.1 现实意义 | 第31-32页 |
4.1.1 补充现有养老途径 | 第31页 |
4.1.2 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减轻子女负担 | 第31-32页 |
4.1.3 活跃二手房产市场 | 第32页 |
4.1.4 拓宽金融机构业务范围 | 第32页 |
4.2 需求分析 | 第32-35页 |
4.2.1 老龄化加剧,子女赡养负担加重 | 第32-34页 |
4.2.2 房产成为家庭资产中的重要部分 | 第34-35页 |
4.2.3 家庭理财观念的逐步深入 | 第35页 |
4.3 面临的障碍 | 第35-43页 |
4.3.1 参与主体缺乏积极性 | 第35-37页 |
4.3.2 不容易识别及规避风险 | 第37-43页 |
5.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计反向抵押贷款产品 | 第43-57页 |
5.1 反向抵押贷款的参与者 | 第43-46页 |
5.1.1 借款人 | 第43-44页 |
5.1.2 贷款机构 | 第44-45页 |
5.1.3 其他参与主体 | 第45-46页 |
5.2 风险控制及防范对策 | 第46-49页 |
5.2.1 建立保险机制 | 第46-47页 |
5.2.2 设定可调整的利率 | 第47-48页 |
5.2.3 资产证券化 | 第48-49页 |
5.2.4 加强贷后管理 | 第49页 |
5.3 反向抵押贷款的定价研究 | 第49-53页 |
5.3.1 基本假设 | 第50页 |
5.3.2 一次性支取方式的定价 | 第50-51页 |
5.3.3 年金支取方式的定价 | 第51-52页 |
5.3.4 实例模拟 | 第52-53页 |
5.4 反向抵押贷款的运作流程 | 第53-57页 |
5.4.1 咨询及申请阶段 | 第53-54页 |
5.4.2 评测及审批阶段 | 第54-55页 |
5.4.3 发放及管理阶段 | 第55页 |
5.4.4 终止及收回阶段 | 第55-57页 |
6. 结束语 | 第57-60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存在的不足 | 第57-58页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