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5页 |
·选题价值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创新 | 第14-15页 |
第2章 社会保障学"公平"理论的启示 | 第15-19页 |
·"公平"的内涵 | 第15-16页 |
·国家对人民"生存照顾"的责任 | 第16-17页 |
·社会保障中的公平 | 第17-18页 |
·公平与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康复事业 | 第18-19页 |
第3章 残疾青少年儿童状况:整体描述 | 第19-26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的界定 | 第19-20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界定 | 第19页 |
·残疾的界定 | 第19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的界定 | 第19-20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的确定程序 | 第20页 |
·目前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整体状况 | 第20-21页 |
·世界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整体状况 | 第20页 |
·中国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整体状况 | 第20-21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康复体系的内涵 | 第21-22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体系的内涵 | 第21-22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的康复体系的内涵 | 第22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康复体系历史沿革 | 第22-26页 |
·世界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康复体系历史沿革 | 第22页 |
·中国残疾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康复体系历史沿革 | 第22-26页 |
第4章 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体系 | 第26-39页 |
·中国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体系框架 | 第26-32页 |
·按残疾种类分 | 第26-27页 |
·按残疾对象年龄分 | 第27-29页 |
·按承办主体分 | 第29-30页 |
·按残疾对象残疾程度分 | 第30-32页 |
·世界残疾人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 第32-35页 |
·全纳教育 | 第32页 |
·回归主流 | 第32页 |
·一体化教育 | 第32页 |
·零拒绝教育 | 第32页 |
·隔离式教育 | 第32-33页 |
·三个有代表性国家的特殊教育概况 | 第33-35页 |
·儿童福利院教育 | 第35页 |
·天津市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机构基本情况 | 第35-37页 |
·天津市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师资情况 | 第37-38页 |
·天津市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帮扶政策 | 第38-39页 |
第5章 残疾青少年儿童康复体系 | 第39-4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9-40页 |
·康复 | 第39页 |
·康复的目的 | 第39-40页 |
·康复的指导方针 | 第40页 |
·早期康复 | 第40-41页 |
·儿童福利院康复 | 第41-42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康复体系框架 | 第42-45页 |
·按康复种类分 | 第42页 |
·按残疾种类分 | 第42页 |
·按康复地点分 | 第42-44页 |
·按承办主体分 | 第44页 |
·按康复层次分 | 第44-45页 |
·辅助康复器械 | 第45页 |
·按残疾种类分 | 第45页 |
·按康复功能分 | 第45页 |
·国外残疾人康复状况 | 第45-47页 |
·美国残疾人康复体系 | 第45页 |
·日本残疾人康复体系 | 第45-47页 |
第6章 天津市残疾青少年儿童康复个案研究 | 第47-52页 |
·基本情况介绍 | 第47页 |
·天津市部分残疾青少年儿童康复机构特色 | 第47-48页 |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 | 第47-48页 |
·天津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 第48页 |
·天津市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 | 第48-50页 |
·机构简介 | 第48页 |
·机构服务特色 | 第48页 |
·机构运转情况 | 第48-49页 |
·机构工作人员情况 | 第49页 |
·机构发展中的阻碍 | 第49-50页 |
·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 | 第50页 |
·总结与启示:志愿者的力量 | 第50-52页 |
·志愿者概况 | 第50-51页 |
·公办与民办福利机构 | 第51-52页 |
第7章 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康复体系发展的缺陷及对策建议 | 第52-60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康复体系发展的缺陷 | 第52-57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体系发展的缺陷 | 第52-54页 |
·残疾青少年儿童康复体系发展的缺陷 | 第54-55页 |
·民办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康复体系的困境 | 第55-57页 |
·针对残疾青少年儿童教育、康复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57-60页 |
·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 第57页 |
·加强社会关注力度 | 第57-58页 |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 第58页 |
·加强师资培养和专业人员培养 | 第58页 |
·加强对民办机构的扶持力度 | 第58页 |
·加强监督机制 | 第58-59页 |
·加强社区残疾人教育、康复体系建设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