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学理论论文--心理学派别及其研究论文

占有还是存在--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7-8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3页
    一、“占有还是存在”这是一个现代生活的重要问题第8-9页
    二、弗洛姆的生平简介第9-11页
    三、弗洛姆生存方式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第二章 两种生存方式:重占有和重存在第13-30页
    一、重占有和重存在两种生存方式的区分第13-17页
        1. 关于两种生存方式含义的界定第13-15页
        2. 区分两种生存方式的意义第15-17页
    二、日常生活的体验第17-20页
        1. 知识第17-18页
        2. 行使权威第18-19页
        3. 信仰第19-20页
    三、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第20-25页
        1. 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现象学描述第20-22页
        2. 重占有生存方式的根由第22-23页
        3. 重占有生存方式的病症第23-25页
    四、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第25-30页
        1.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的现象学描述第25-26页
        2. 存在的主动与创造性第26-28页
        3. 重存在生存方式的实现何以可能第28-30页
第三章 弗洛姆生存方式理论的前提第30-41页
    一、人道主义原则第30-32页
        1. 弗洛姆关于人的概念第30-32页
        2. 符合人性的生存方式第32页
    二、论异化第32-35页
        1. 弗洛姆关于异化的概念第32-34页
        2. 异化与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必然联系第34-35页
    三、社会性格理论第35-38页
        1. 社会性格第36-37页
        2. 社会性格作用于生存方式的机制第37-38页
    四、弗洛姆社会批判的方法第38-41页
        1.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第39页
        2. 弗洛姆社会批判的特征第39-41页
第四章 弗洛姆生存方式理论的主旨第41-47页
    一、“新人”第42-44页
        1. “新人”的主要特征第42-43页
        2. 成为新人的条件第43-44页
    二、新社会第44-47页
        1. 新社会的主要特征第44页
        2. 社会健全的途径第44-47页
结论第47-48页
注释第48-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后记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高龄老人供养资源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后期维特根斯坦的遵守规则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