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游牧民族居住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界定 | 第15-17页 |
·四川藏区的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居住形态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20-33页 |
·形态学与建筑 | 第20-21页 |
·居住形态的定义 | 第21页 |
·居住形态的基本结构 | 第21-24页 |
·居住生活方式 | 第21-22页 |
·居住建筑形态 | 第22-23页 |
·居住形态的结构组成 | 第23-24页 |
·影响居住形态的基本因素 | 第24-29页 |
·自然因素 | 第25-27页 |
·社会因素 | 第27-29页 |
·居住形态设计相关理论支撑 | 第29-32页 |
·人居环境学 | 第29-30页 |
·住居学 | 第30-31页 |
·类型学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四川藏区游牧民族概况 | 第33-41页 |
·自然环境 | 第33-34页 |
·险峻复杂的地形地貌 | 第33-34页 |
·严寒恶劣的气候条件 | 第34页 |
·社会环境 | 第34-39页 |
·动荡的社会历史 | 第34-35页 |
·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 第35-37页 |
·民族文化 | 第37-38页 |
·宗教信仰 | 第38-39页 |
·对居住形态的影响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四川藏区牧民居住形态 | 第41-64页 |
·移动的住宅—帐篷 | 第41-44页 |
·选址 | 第41-42页 |
·平面形态 | 第42-43页 |
·空间形态 | 第43-44页 |
·朴素简易的住宅—冬居 | 第44-57页 |
·选址 | 第44-47页 |
·平面形态与格局 | 第47-49页 |
·主室 | 第47-48页 |
·火塘 | 第48页 |
·经堂 | 第48页 |
·家具 | 第48-49页 |
·平面形态的建筑文化 | 第49页 |
·平面紧凑 | 第49页 |
·围火而居 | 第49页 |
·空间形态 | 第49-55页 |
·建筑材料 | 第50-51页 |
·结构体系 | 第51-52页 |
·梁柱 | 第52-53页 |
·墙身 | 第53页 |
·门窗 | 第53-54页 |
·屋、地面 | 第54-55页 |
·主要色彩运用 | 第55-57页 |
·白色 | 第55-56页 |
·红色 | 第56页 |
·黑色 | 第56-57页 |
·空间形态的建筑文化 | 第57页 |
·低矮空间 | 第57页 |
·实多虚少 | 第57页 |
·传统游牧民族居住形态解析 | 第57-63页 |
·经验的总结 | 第57-60页 |
·环境保护 | 第57-58页 |
·因地制宜 | 第58页 |
·就地取材 | 第58-59页 |
·节约能源 | 第59-60页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0-63页 |
·定居点分散联系不便 | 第60页 |
·房屋面积小功能少采光差 | 第60-61页 |
·生状况恶劣 | 第61-62页 |
·交通不便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牧民定居点案例研究 | 第64-89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甘孜州德格县绒岔村日泽达牧区 | 第65-72页 |
·自然环境概述 | 第65页 |
·传统居住形态问题分析 | 第65-67页 |
·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 | 第67-72页 |
·平面布局 | 第67-69页 |
·立面设计 | 第69-71页 |
·建筑风貌 | 第71-72页 |
·甘孜州石渠县呷依乡俄青村 | 第72-76页 |
·自然环境概述 | 第72页 |
·传统居住形态问题分析 | 第72-73页 |
·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 | 第73-76页 |
·平面布局 | 第73-75页 |
·立面设计 | 第75-76页 |
·阿坝州阿坝县哇尔玛铁穷村 | 第76-82页 |
·自然环境概述 | 第76-77页 |
·传统居住形态问题分析 | 第77-78页 |
·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 | 第78-82页 |
·平面布局 | 第78-80页 |
·立面设计 | 第80-81页 |
·配套设施 | 第81-82页 |
·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 | 第82-87页 |
·自然环境概述 | 第82-83页 |
·传统居住形态问题分析 | 第83-84页 |
·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 | 第84-87页 |
·平面布局 | 第84-85页 |
·风貌改造 | 第85-86页 |
·配套设施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9-95页 |
·新居与传统居住形态的比较 | 第89-93页 |
·传统居住形态的继承 | 第89-90页 |
·传统居住形态的改进 | 第90-93页 |
·改进办法 | 第90-91页 |
·改进要点 | 第91-93页 |
·牧民定居建设可能带来的问题 | 第93-95页 |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受到影响 | 第93页 |
·"居而不定"现象 | 第93页 |
·草场得不到合理利用 | 第93-94页 |
·定居后的城镇化建设问题 | 第94页 |
·牧业现代化问题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