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渣粉用作混凝土掺合料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外钢渣的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1.3.2 钢渣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钢渣混凝土的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6-30页 |
2.1 原材料 | 第16-24页 |
2.1.1 钢渣粉 | 第16-17页 |
2.1.2 水泥 | 第17-18页 |
2.1.3 粗集料 | 第18-19页 |
2.1.4 细集料 | 第19-21页 |
2.1.5 高效减水剂 | 第21-23页 |
2.1.6 水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工作性能试验 | 第24页 |
2.2.2 强度试验 | 第24-25页 |
2.2.3 电量法 | 第25-26页 |
2.2.4 RCM 法 | 第26-28页 |
2.2.5 抗酸碱盐侵蚀试验 | 第28-29页 |
2.2.6 抗冻融循环试验 | 第29页 |
2.2.7 抗碳化试验 | 第29-30页 |
第3章 钢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30-38页 |
3.1 钢渣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要求 | 第30-32页 |
3.2 粗细骨料的级配确定 | 第32-34页 |
3.2.1 粗骨料骨架结构级配曲线 | 第32-33页 |
3.2.2 细骨料的级配曲线 | 第33-34页 |
3.3 均匀设计法 | 第34-36页 |
3.3.1 均匀设计法概述 | 第34-35页 |
3.3.2 运用均匀设计试验法 | 第35-36页 |
3.4 配合比确定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钢渣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 第38-45页 |
4.1 影响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38-40页 |
4.1.1 水泥品种、细度和水泥浆数量 | 第38页 |
4.1.2 水灰比 | 第38-39页 |
4.1.3 砂率 | 第39页 |
4.1.4 集料 | 第39页 |
4.1.5 钢渣掺合料 | 第39-40页 |
4.1.6 外加剂、时间和温度等 | 第40页 |
4.2 工作性能试验 | 第40-41页 |
4.2.1 坍落度试验 | 第40-41页 |
4.2.2 试验数据设计 | 第41页 |
4.3 工作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钢渣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研究 | 第45-52页 |
5.1 混凝土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5.1.1 水泥强度等级与水灰比 | 第45页 |
5.1.2 砂率 | 第45-46页 |
5.1.3 钢渣掺合料 | 第46页 |
5.2 钢渣混凝土强度试验 | 第46-47页 |
5.2.1 单位材料用量 | 第46-47页 |
5.2.2 强度试验结果 | 第47页 |
5.3 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4 钢渣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强度比较 | 第49-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6章 钢渣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 第52-76页 |
6.1 钢渣混凝土耐久性概述 | 第52-53页 |
6.1.1 概述 | 第52页 |
6.1.2 耐久性试验配合比方案 | 第52-53页 |
6.2 抗氯离子渗透性 | 第53-62页 |
6.2.1 抗氯离子渗透概述 | 第53-54页 |
6.2.2 电通量试验 | 第54-57页 |
6.2.3 RCM 法氯离子迁移试验 | 第57-62页 |
6.3 抗酸碱盐溶液侵蚀性能 | 第62-71页 |
6.3.1 概述 | 第62页 |
6.3.2 酸溶液浸泡试验 | 第62-67页 |
6.3.3 碱溶液浸泡试验 | 第67-69页 |
6.3.4 盐溶液浸泡试验 | 第69-71页 |
6.4 抗冻融性能 | 第71-73页 |
6.4.1 抗冻性试验的概述 | 第71-72页 |
6.4.2 抗冻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6.5 抗碳化 | 第73-75页 |
6.5.1 钢渣混凝土的碳化概述 | 第73页 |
6.5.2 碳化深度测试方法 | 第73-74页 |
6.5.3 碳化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