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概述 | 第15-27页 |
一、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8页 |
(一)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念 | 第15-17页 |
(二)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的特征 | 第17-18页 |
二、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 犯罪人格理论 | 第18-19页 |
(二) 教育刑理论的兴起 | 第19-20页 |
(三) 刑罚个别化原则的提倡 | 第20-21页 |
(四)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 | 第21-22页 |
(五) 刑事诉讼中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原则 | 第22-23页 |
三、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的价值 | 第23-27页 |
(一) 为准确定罪、合理量刑及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提供参考依据 | 第23-25页 |
(二) 为法庭教育、跟踪帮教及矛盾化解提供参考材料和寻找突破口 | 第25页 |
(三) 为归纳总结未成年人犯罪规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提供素 | 第25-26页 |
(四) 为推广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及量刑程序进一步改革积累经验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27-36页 |
一、 英美法系代表性国家社会调查制度概况 | 第27-29页 |
(一) 美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规定 | 第27-28页 |
(二) 英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规定 | 第28-29页 |
二、 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社会调查制度概况 | 第29-31页 |
(一) 德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规定 | 第29-30页 |
(二) 日本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规定 | 第30-31页 |
三、 域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特点及启示 | 第31-36页 |
(一) 域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之特点 | 第31-33页 |
(二) 域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之启示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的现状 | 第36-46页 |
一、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36-37页 |
(一)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国际法依据 | 第36页 |
(二)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国内法依据 | 第36-37页 |
二、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司法实践 | 第37-46页 |
(一)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运作模式 | 第38-40页 |
(二)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0-46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 | 第46-54页 |
一、 健全少年法庭的功能和配置 | 第46-48页 |
(一) 明确少年法庭的功能 | 第46-48页 |
(二) 优化少年法庭的设置 | 第48页 |
二、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 | 第48-50页 |
(一) 确立社会调查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的必经程序 | 第48-49页 |
(二) 绝对分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的定罪量刑程序 | 第49-50页 |
三、 确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主体制度 | 第50-51页 |
(一) 确定社会调查员的选任资格 | 第50页 |
(二) 拓宽社会调查员的职责 | 第50页 |
(三) 明确社会调查员的诉讼地位 | 第50-51页 |
四、 规范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社会调查制度 | 第51-54页 |
(一) 拓宽社会调查的传统方式 | 第51页 |
(二) 细化社会调查的具体程序 | 第51-52页 |
(三) 规范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 | 第52页 |
(四) 审查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 | 第52-53页 |
(五) 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