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选题原因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哭嫁歌的搜集与整理 | 第12-13页 |
2、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二、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规范与广义教育的关系 | 第15-20页 |
(一) 民族文化与广义教育的关系 | 第15-16页 |
1、民族文化的含义 | 第15页 |
2、民族文化形态与广义教育的关系 | 第15-16页 |
3、民族广义教育自身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 | 第16页 |
(二) 民族习俗、民族规范与广义教育的关系 | 第16-20页 |
1、民族习俗、民族规范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 第16-17页 |
2、文化符号与广义教育的关系 | 第17-20页 |
三、从广义教育的角度看土家族哭嫁习俗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 第20-25页 |
(一) 土家族哭嫁习俗简介 | 第20页 |
(二) 哭嫁习俗中的教育主体——“成人”含义的界定 | 第20-21页 |
(三) 土家族哭嫁习俗是一种广义成人教育活动 | 第21页 |
(四) 哭嫁习俗是土家族地区依然存留的一种独特的成人教育形式 | 第21-22页 |
(五) 土家族哭嫁习俗是土家族女性独特的“成年礼” | 第22-23页 |
(六) 土家族哭嫁习俗实质上是一个文化濡化过程 | 第23页 |
(七) 土家族女子哭嫁过程即成人学习过程 | 第23-25页 |
四、哭嫁习俗是一种重要的土家族女性成人教育活动 | 第25-36页 |
(一) 哭嫁习俗与土家族伦理道德教育 | 第25-27页 |
1、哭嫁习俗中的男尊女卑观念 | 第25-26页 |
2、哭嫁习俗中孝亲观念 | 第26-27页 |
3、哭嫁习俗中的成人女性忠贞观 | 第27页 |
(二) 哭嫁习俗与土家族女性的生活教育 | 第27-30页 |
1、生活态度教育 | 第28-29页 |
2、生活常识教育 | 第29页 |
3、家庭生活角色教育 | 第29-30页 |
(三) 哭嫁习俗与土家族女性性别教育 | 第30-33页 |
1、哭嫁习俗促进了女子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 | 第30-31页 |
2、哭嫁婚俗是土家族社会特殊的女子性别教育形式 | 第31-33页 |
(四) 哭嫁习俗与土家族女性社会教育 | 第33-36页 |
1、经济意识教育 | 第33-34页 |
2、互助意识教育 | 第34-35页 |
3、责任意识教育 | 第35-36页 |
五、土家族哭嫁习俗活动中女性成人教育的基本要素与特征 | 第36-51页 |
(一) 哭嫁习俗的教育价值及特征 | 第36-41页 |
1、哭嫁习俗的社会教育价值 | 第36-37页 |
2、哭嫁习俗的个体教育价值 | 第37-39页 |
3、哭嫁习俗的文化教育价值 | 第39-40页 |
4、教育价值的特征 | 第40-41页 |
(二) 哭嫁习俗的教育目的及特征 | 第41-43页 |
1、教育目的 | 第41页 |
2、教育目的的特征 | 第41-43页 |
(三) 哭嫁习俗的教育内容及特征 | 第43-46页 |
1、教育内容 | 第43-44页 |
2、教育内容的特征 | 第44-46页 |
(四) 哭嫁习俗的教育过程及特征 | 第46-47页 |
1、教育过程 | 第46页 |
2、教育过程的特征 | 第46-47页 |
(五) 哭嫁习俗的教育方法及特征 | 第47-51页 |
1、教育方法 | 第47页 |
2、教育方法的特征 | 第47-51页 |
六、对哭嫁习俗中的女性成人教育的评价 | 第51-56页 |
(一) 土家族哭嫁习俗中成人教育的积极性 | 第51-53页 |
1、社会积极性 | 第51-52页 |
2、文化积极性 | 第52-53页 |
3、个体发展的积极性 | 第53页 |
(二) 土家族哭嫁习俗中成人教育的局限性 | 第53-56页 |
1、社会等级局限性 | 第53-54页 |
2、文化局限性 | 第54页 |
3、个体发展的局限性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