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区域性阴极保护技术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9-10页 |
1.3 阴极保护电位分布的数值计算 | 第10-14页 |
1.3.1 阴极保护体系的数学模型 | 第11-12页 |
1.3.2 区域性阴极保护电位分布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12-13页 |
1.3.3 阴极保护电位分布数值计算的研究难点与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性阴极保护系统设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 第15-21页 |
2.1 区域性阴极保护设计的准备工作 | 第15页 |
2.2 区域性阴极保护的保护对象 | 第15-16页 |
2.3 区域性阴极保护电流密度的选取 | 第16-17页 |
2.4 区域性阴极保护阳极地床的设计 | 第17-19页 |
2.5 参比电极位置的选择 | 第19页 |
2.6 干扰问题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区域性阴极保护施工步骤及注意事项 | 第21-26页 |
3.1 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 | 第21-22页 |
3.1.1 相关材料和工具 | 第21-22页 |
3.1.2 施工步骤中的具体要求 | 第22页 |
3.2 施工过程及步骤 | 第22-26页 |
3.2.1 阳极施工 | 第22-23页 |
3.2.2 阴极保护电缆敷设 | 第23-25页 |
3.2.3 通电点、参比电极的安装 | 第25页 |
3.2.4 恒电位仪的安装与调试 | 第25页 |
3.2.5 测试桩的安装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安托山门站场站区域性阴极保护测试与实施 | 第26-49页 |
4.1 区域性阴极保护效果检测内容 | 第26-30页 |
4.1.1 投产前检测 | 第26-28页 |
4.1.2 投产后检测 | 第28-30页 |
4.2 安托山门站区域阴极保护设计 | 第30-36页 |
4.2.1 安托山门站概述 | 第30-32页 |
4.2.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32-34页 |
4.2.3 参考标准 | 第34-35页 |
4.2.4 设计参数选择 | 第35页 |
4.2.5 阴极保护设计 | 第35-36页 |
4.3 区域阴极保护实施及效果评价 | 第36-46页 |
4.3.1 阳极地床 1、2 测试 | 第36-39页 |
4.3.2 阳极地床 3 测试 | 第39-41页 |
4.3.3 阳极地床 4、5 测试 | 第41-45页 |
4.3.4 阳极地床接地电阻测试 | 第45-46页 |
4.4 区域阴极保护后期跟踪与评价 | 第46-47页 |
4.5 测试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对比 | 第47-48页 |
4.6 区域性阴极保护效果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区域性阴极保护的后期整改调试 | 第49-51页 |
5.1 整改调试的主要内容 | 第49页 |
5.2 阴极保护长期有效性性运行建议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