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1.2.1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 第26-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2.1.1 重大疾病的概念界定 | 第26页 |
2.1.2 重大疾病保障效果的内涵 | 第26-2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2.2.1 公平效率理论 | 第27-29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9-30页 |
2.2.3 健康需求理论 | 第30-33页 |
第3章 江苏省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的现状分析 | 第33-38页 |
3.1 江苏省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3.2 江苏省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 第35-38页 |
3.2.1 保障范围 | 第35页 |
3.2.2 基金筹集 | 第35-36页 |
3.2.3 支付方式 | 第36页 |
3.2.4 经办管理 | 第36-38页 |
第4章 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53页 |
4.1 评价指标的遴选 | 第38-48页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8页 |
4.1.2 初选指标 | 第38-39页 |
4.1.3 初选指标的筛选 | 第39-46页 |
4.1.4 确定终选指标 | 第46-48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1页 |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8页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8-49页 |
4.2.3 层次排序和权重计算 | 第49-51页 |
4.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51-53页 |
4.3.1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第51页 |
4.3.2 指标标准化 | 第51-52页 |
4.3.3 指标综合指数值计算 | 第52-53页 |
第5章 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53-67页 |
5.1 样本地区的选择 | 第53-54页 |
5.2 样本地区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 第54-59页 |
5.2.1 大丰区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5.2.2 高邮市基本情况 | 第55-56页 |
5.2.3 丹徒区基本情况 | 第56页 |
5.2.4 泰兴市基本情况 | 第56-57页 |
5.2.5 江阴市基本情况 | 第57-58页 |
5.2.6 溧阳市基本情况 | 第58-59页 |
5.3 样本地区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 第59-67页 |
5.3.1 公平性维度评价与分析 | 第59-60页 |
5.3.2 效率性维度评价与分析 | 第60-62页 |
5.3.3 合理性维度评价与分析 | 第62-63页 |
5.3.4 可持续性维度评价与分析 | 第63-64页 |
5.3.5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第6章 提升参合农民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67-72页 |
6.1 强化政府责任 | 第67页 |
6.2 加强制度衔接 | 第67-68页 |
6.2.1 理顺制度衔接顺序 | 第67-68页 |
6.2.2 加强部门间交流合作 | 第68页 |
6.3 完善筹资机制 | 第68-69页 |
6.3.1 拓宽筹资渠道 | 第68-69页 |
6.3.2 提升筹资标准 | 第69页 |
6.4 完善补偿机制 | 第69-70页 |
6.4.1 科学合理确定起付标准与报销比例 | 第69-70页 |
6.4.2 合理调整目录范围 | 第70页 |
6.5 多方协同控费 | 第70-7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2-7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