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居住区空间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2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2 概念界定第9-17页
        1.2.1 居住区第9-12页
        1.2.2 网络社会第12-13页
        1.2.3 本文研究对象第13-17页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第17-22页
        1.3.1 多学科视角的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第17-18页
        1.3.2 多尺度下的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关系第18-21页
        1.3.3 本文研究框架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22-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4.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2章 居住区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第25-35页
    2.1 前工业时代——城市居民的产生第25-27页
    2.2 工业革命如何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第27-28页
        2.2.1 经济角度——生产力变革与城市扩张第27页
        2.2.2 社会角度——社会组织方式变化第27页
        2.2.3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第27-28页
    2.3 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的理论思潮第28-31页
        2.3.1 理想主义住区规划思想第28-30页
        2.3.2 邻里单位第30页
        2.3.3 英国新城镇理论第30-31页
        2.3.4 新城市主义第31页
        2.3.5 精明增长理论第31页
    2.4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第31-32页
    2.5 小结——居住区空间演变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第32-35页
第3章 网络社会对于居住区空间的影响机制探究第35-74页
    3.1 经济角度——业态的丰富与经济活动变迁第35-53页
        3.1.1 网络社会下的经济发展特征第35-37页
        3.1.2 社区商业模式变化——以回龙观地区商业为例第37-53页
    3.2 社会角度——社区意识与社区组织方式的改变第53-62页
        3.2.1 网络社会下的社交特征第53-54页
        3.2.2 网络社区组织研究——以“回龙观社区网”为例第54-62页
    3.3 生活方式——生活基本内容与生活习惯的变迁第62-71页
        3.3.1 远程工作的普及第63-67页
        3.3.2 消费习惯的变迁第67-71页
    3.4 本章小结——网络社会对居住区空间的影响机制第71-74页
第4章 网络社会下巨型居住区空间变化第74-107页
    4.1 巨型居住社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第74-80页
        4.1.1 网络社会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第74-78页
        4.1.2 城市空间结构变迁对巨型居住社区的影响第78-80页
    4.2 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变化第80-94页
        4.2.1 部分实体商业空间被压缩第80-82页
        4.2.2 虚拟空间与社区实体服务设施的互补现象第82-90页
        4.2.3 基础服务设施分布均质化、散点化分布的趋势第90-94页
    4.3 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活力第94-98页
        4.3.1 网络平台高效辅助社区活动组织与运行第94-95页
        4.3.2 网络自组织保障社区公共生活自我维持第95-97页
        4.3.3 网络加强弱势地理区位的公共空间“可见性”第97-98页
    4.4 居住单元空间形态变化第98-104页
        4.4.1 家庭网店第98-103页
        4.4.2 青年公寓第103-104页
    4.5 本章小结——网络社会下居住区空间演变与发展趋势第104-107页
        4.5.1 经济角度——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分布与空间单元内容变迁第104-105页
        4.5.2 社会角度——资源的共享性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力提升第105页
        4.5.3 生活方式——空间界限模糊化与功能复合第105-107页
第5章 网络社会对城市居住区规划体系的影响第107-112页
    5.1 网络社会对传统居住区规划体系的瓦解与补充第107-112页
        5.1.1 功能截然分区的住区规划面临挑战第107-110页
        5.1.2 网络社会的自我调节对住区规划的弥补作用第110-112页
第6章 网络社会下的居住区规划策略应对第112-120页
    6.1“降维”——弹性引导与功能混合规划第112-115页
    6.2“升维”——综合性与过程性的考量第115-120页
        6.2.1 调整居住区配套公共设施的内容和组织方式第115-118页
        6.2.2 细化与网络相关的衍生物质空间研究第118-119页
        6.2.3 构建公众参与居住区规划与改造的网络途径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致谢第123-126页
附录A 回龙观居民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第126-130页
附录B 回龙观社区商户对互联网使用情况访谈提纲第130-132页
附录C 电商对水果零售业的影响网络调查问卷第132-13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工厂中LED光环境调控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下一篇:高阻尼黏弹性橡胶连梁阻尼器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