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11页 |
1.1.1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性 | 第8页 |
1.1.2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 第8-9页 |
1.1.3 研究天然裂缝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天然裂缝影响水力裂缝的延伸 | 第11-12页 |
1.2.2 天然裂缝对于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于矢量图和等面积投影图描述天然裂缝的方法研究 | 第16-31页 |
2.1 天然裂缝的地质要素 | 第16-17页 |
2.2 矢量图 | 第17-18页 |
2.3 Lambert等面积球面投影图 | 第18-30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2.3.2 天然裂缝面中层理线的投影方法 | 第22-24页 |
2.3.3 天然裂缝面的投影方法 | 第24-28页 |
2.3.4 天然裂缝面极轴的投影方法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触发天然裂缝滑动的力学条件 | 第31-54页 |
3.1 三维莫尔圆理论 | 第31-34页 |
3.1.1 有效应力 | 第31-32页 |
3.1.2 莫尔圆方程 | 第32-34页 |
3.2 Mohr-Coulomb准则 | 第34-38页 |
3.2.1 理论准则 | 第34-36页 |
3.2.2 库伦破坏函数 | 第36-38页 |
3.3 天然裂缝面上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求解方法 | 第38-50页 |
3.3.1 局部区域构造应力场 | 第38-41页 |
3.3.2 地理坐标系下的应力张量 | 第41-46页 |
3.3.3 天然裂缝面坐标系下的应力张量 | 第46-48页 |
3.3.4 求解正应力和剪应力 | 第48-50页 |
3.4 天然裂缝滑动方向 | 第50-53页 |
3.4.1 滑动向量前角 | 第50-51页 |
3.4.2 确定天然裂缝的滑动方向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天然裂缝的力学特征与渗透性的相关性 | 第54-68页 |
4.1 天然裂缝与渗透性的关系 | 第54-55页 |
4.2 触发天然裂缝滑动的增产机理 | 第55-57页 |
4.3 剪切膨胀性天然裂缝的增产机理 | 第57-62页 |
4.3.1 粗糙角 | 第57-59页 |
4.3.2 Maksimovic峰值抗剪强度准则 | 第59-61页 |
4.3.3 增产机理 | 第61-62页 |
4.4 张开性天然裂缝的增产机理 | 第62-63页 |
4.5 基于两种类型坐标系描述天然裂缝与渗透性的相关性 | 第63-67页 |
4.5.1 有效应力—剪应力坐标系 | 第63-64页 |
4.5.2 主应力—剪应力坐标系 | 第64-65页 |
4.5.3 判断天然裂缝状态的条件 | 第65-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油气藏压力变化对于天然裂缝力学特征的影响 | 第68-86页 |
5.1 影响油气藏压力的因素 | 第68-72页 |
5.1.1 储层应力路径 | 第68-70页 |
5.1.2 临界孔隙压力 | 第70-72页 |
5.2 油气藏的衰竭式开发对于天然裂缝力学特征的影响 | 第72-78页 |
5.3 油气藏的注水开发对于天然裂缝力学特征的影响 | 第78-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