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1.2.1 专利交易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2 支持向量机在风险评估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三方博弈在风险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专利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1 专利交易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专利交易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专利交易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1 专利交易风险管理的内涵 | 第22页 |
2.2.2 专利交易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22-23页 |
2.3 支持向量机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3.1 最优分类超平面 | 第23-24页 |
2.3.2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 第24-25页 |
2.3.3 线性不可分支持向量机 | 第25-26页 |
2.3.4 非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 第26-27页 |
2.4 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2.4.1 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 | 第27页 |
2.4.2 演化博弈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专利交易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第29-43页 |
3.1 专利交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9-34页 |
3.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3.1.2 专利交易风险因素识别 | 第30-31页 |
3.1.3 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1-34页 |
3.2 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 第34-40页 |
3.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34-36页 |
3.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6-38页 |
3.2.3 计算指标权重 | 第38-40页 |
3.3 支持向量机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第40-42页 |
3.3.1 核函数的选取 | 第40-41页 |
3.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1页 |
3.3.3 模型构建流程 | 第41-42页 |
3.4 风险等级的划分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面向风险等级的专利交易风险应对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 第43-51页 |
4.1 博弈参与主体的界定 | 第43页 |
4.2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设计与求解 | 第43-49页 |
4.2.1 模型基本假设与建立 | 第43-45页 |
4.2.2 演化模型求解与稳定性分析 | 第45-47页 |
4.2.3 混合策略均衡解分析 | 第47-49页 |
4.3 策略组合的风险应对分析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专利交易风险评估及应对的实证与仿真 | 第51-72页 |
5.1 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 第51-57页 |
5.1.1 数据收集 | 第51-52页 |
5.1.2 模型样本的选取及数据预处理 | 第52-54页 |
5.1.3 参数的确定 | 第54-55页 |
5.1.4 训练和预测 | 第55-56页 |
5.1.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2 风险应对策略仿真 | 第57-69页 |
5.2.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演化博弈模型 | 第57-59页 |
5.2.2 模型仿真分析 | 第59-67页 |
5.2.3 应对策略 | 第67-69页 |
5.3 专利交易风险评估及应对案例分析 | 第69-70页 |
5.3.1 专利信息简介 | 第69页 |
5.3.2 风险评估 | 第69-70页 |
5.3.3 风险应对 | 第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1 | 第77-79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2 | 第79-81页 |
附录3 SVM模型构建代码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