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7页 |
| ·相关研究状况 | 第7-8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8-10页 |
|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中苏大论战过程 | 第11-19页 |
| ·中苏两党分歧的产生 | 第11页 |
| ·中苏意识形态分歧的严重扩大(1958-1959) | 第11-13页 |
| ·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公开(1960-1961) | 第13-14页 |
| ·中苏意识形态斗争的高潮(1962-1964) | 第14-19页 |
| 第三章 中苏大论战焦点问题 | 第19-23页 |
| ·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的问题 | 第19-20页 |
|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 | 第20-21页 |
|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中苏大论战原因分析 | 第23-33页 |
| ·中苏大论战的根本原因:双方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同 | 第23-25页 |
| ·中苏大论战的先天原因: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家关系中的结构性弊病 | 第25-26页 |
| ·中苏大论战的直接原因:中共为防止"和平演变"而进行"反修,防修"斗争 | 第26-27页 |
| ·中苏大论战的深层次原因:国家利益的碰撞 | 第27-29页 |
| ·中苏大论战的重要原因:双方争夺国际共运的领导权 | 第29-33页 |
| 第五章 中苏大论战对中国内外政策的影响及教训 | 第33-45页 |
| ·中苏大论战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 | 第33-42页 |
| ·中苏大论战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 第33-36页 |
| ·中苏大论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 第36-38页 |
| ·中苏大论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38-42页 |
| ·中苏论战的经验教训 | 第42-45页 |
| ·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43页 |
| ·正确认识什么是修正主义,不搞争论 | 第43-44页 |
| ·彻底打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模式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