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 1.4.1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 | 第14-15页 |
| 1.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5页 |
| 1.4.3 功能金融理论 | 第15-17页 |
| 2 我国P2P网络借贷基本概述 | 第17-22页 |
| 2.1 P2P网络借贷基本涵义 | 第17页 |
| 2.2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特征 | 第17-19页 |
| 2.3 我国P2P网络借贷现状 | 第19-20页 |
| 2.3.1 数量类型及分布 | 第19页 |
| 2.3.2 利率及期限 | 第19-20页 |
| 2.3.3 投资人与成交量 | 第20页 |
| 2.4 发展P2P网络借贷的意义 | 第20-22页 |
| 2.4.1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梯次金融体系建立 | 第20-21页 |
| 2.4.2 盘活民间资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 第21页 |
| 2.4.3 有利于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 | 第21-22页 |
| 3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2-30页 |
| 3.1 借款人风险 | 第22-24页 |
| 3.1.1 信用风险 | 第22-23页 |
| 3.1.2 违约风险 | 第23页 |
| 3.1.3 非法集资风险 | 第23-24页 |
| 3.1.4 借款人风险原因分析 | 第24页 |
| 3.2 投资者风险 | 第24-26页 |
| 3.2.1 投机风险 | 第24-25页 |
| 3.2.2 洗钱渠道风险 | 第25页 |
| 3.2.3 投资者风险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 3.3 平台风险 | 第26-30页 |
| 3.3.1 合法经营风险 | 第26页 |
| 3.3.2 资金流动性风险 | 第26-27页 |
| 3.3.3 信息安全与技术风险 | 第27页 |
| 3.3.4 操作风险 | 第27-28页 |
| 3.3.5 平台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 4 国外成熟P2P网络借贷风险管理经验 | 第30-34页 |
| 4.1 英国Zopa | 第30-31页 |
| 4.1.1 英国Zopa运营模式及现状 | 第30页 |
| 4.1.2 英国Zopa风险管理经验 | 第30-31页 |
| 4.2 美国Prosper | 第31-32页 |
| 4.2.1 美国Prosper基本情况与现状 | 第31页 |
| 4.2.2 美国Prosper风险管理经验 | 第31-3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5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第34-40页 |
| 5.1 风险管理原则 | 第34页 |
| 5.2 风险管理主体 | 第34-37页 |
| 5.2.1 政府部门 | 第34-35页 |
| 5.2.2 行业自律组织 | 第35-36页 |
| 5.2.3 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 | 第36-37页 |
| 5.3 风险管理客体 | 第37-38页 |
| 5.3.1 P2P网络借贷平台 | 第37-38页 |
| 5.3.2 P2P行业从业人员 | 第38页 |
| 5.4 P2P网络借贷风险管理体系 | 第38-4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 6.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