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酒精性肝损伤 | 第8-11页 |
1.1.1 酒精性肝病现状 | 第8页 |
1.1.2 酒精性肝损伤发病机制 | 第8-9页 |
1.1.3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 第9-10页 |
1.1.4 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 第10-11页 |
1.2 药用真菌多糖 | 第11-12页 |
1.2.1 药用真菌多糖的保健作用 | 第11-12页 |
1.2.2 药用真菌多糖的抗酒精性肝损伤作用 | 第12页 |
1.3 云芝胞内糖肽 | 第12-16页 |
1.3.1 云芝 | 第12-13页 |
1.3.2 云芝胞内糖肽简介 | 第13-14页 |
1.3.3 云芝胞内糖肽的生物活性 | 第14-15页 |
1.3.4 云芝胞内糖肽的分离纯化 | 第15-16页 |
1.4 药用真菌多糖提取方法 | 第16页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16-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云芝胞内糖肽抗酒精性肝损伤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18-33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8-19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2.3.1 液体深层发酵制备云芝菌丝体 | 第19-20页 |
2.3.2 分步醇沉法制备云芝胞内糖肽 | 第20-21页 |
2.3.3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筛选最优组分 | 第21-23页 |
2.3.4 云芝胞内糖肽抗酒精性肝损伤组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 第23-2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2.4.1 分步醇沉法制备云芝胞内糖肽结果 | 第24-28页 |
2.4.2 分步醇沉组分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8-29页 |
2.4.3 云芝胞内糖肽抗酒精性肝损伤组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云芝胞内糖肽抗酒精性肝损伤组分PSK-1 的化学性质及结构表征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3.3.1 总糖、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3.2 分子量分布 | 第34-35页 |
3.3.3 单糖组成 | 第35页 |
3.3.4 水解氨基酸组成 | 第35页 |
3.3.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页 |
3.3.6 甲基化分析 | 第35页 |
3.3.7 核磁共振分析 | 第35-3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4.1 云芝胞内糖肽各组分总糖、蛋白含量 | 第36页 |
3.4.2 云芝胞内糖肽各组分分子量分布 | 第36-37页 |
3.4.3 云芝胞内糖肽各组分单糖组成 | 第37-38页 |
3.4.4 云芝胞内糖肽各组分水解氨基酸分析 | 第38页 |
3.4.5 云芝胞内糖肽各组分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3.4.6 云芝胞内糖肽纯化组分甲基化反应及GC-MS分析 | 第40页 |
3.4.7 云芝胞内糖肽纯化组分一维核磁共振分析 | 第40-42页 |
3.4.8 云芝胞内糖肽纯化组分二维核磁共振分析 | 第42-44页 |
3.4.9 PSK-1b1和PSK-1c1的结构式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云芝胞内糖肽抗酒精性肝损伤组分高效制备的初步研究 | 第46-55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6-47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3.1 液体深层发酵制备菌丝体 | 第47页 |
4.3.2 三种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多糖比较 | 第47-48页 |
4.3.3 多糖各项指标的测定 | 第48页 |
4.3.4 云芝胞内糖肽抗酒精性肝损伤组分的比例 | 第48-4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4.4.1 三种方法提取药用真菌胞内多糖的得率 | 第49页 |
4.4.2 胞内多糖化学组成及分子性质 | 第49-53页 |
4.4.3 扫描电镜结果 | 第53-54页 |
4.4.4 云芝胞内糖肽抗酒精性肝损伤组分的比例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