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

高边坡地震作用下稳定性及工程处治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2 地震作用下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我国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3页
        1.2.3 我国边坡病害防治现状第13-14页
    1.3 地震作用下高边坡处治技术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地震作用下高边坡处治技术的发展历程第14-15页
        1.3.2 地震作用下高边坡病害防治工程措施第15页
        1.3.3 地震作用下高边坡病害体治理的稳定性效果评价第15-16页
    1.4 我国西南地区高边坡主要特征第16-19页
        1.4.1 边坡高陡、坡型复杂第16-18页
        1.4.2 应力环境复杂、地应力量级高第18-19页
    1.5 地震作用下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高边坡地震作用下稳定性影响因素与评价方法第21-33页
    2.1 概述第21页
    2.2 边坡的动力破坏形式第21-23页
    2.3 地震作用时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因素第23-26页
        2.3.1 地质背景的影响第24页
        2.3.2 岩体结构类型的影响第24页
        2.3.3 岩性组合的影响第24-25页
        2.3.4 地形地貌的影响第25-26页
        2.3.5 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第26页
    2.4 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第26-32页
        2.4.1 赤平极射投影法第26-29页
        2.4.2 拟静力极限平衡法第29-31页
        2.4.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赤平极射投影法分析研究区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第33-39页
    3.1 研究区工程概况第33页
    3.2 地震作用下研究区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外因第33-34页
        3.2.1 气象及水文环境第33页
        3.2.2 不良地质条件第33-34页
        3.2.3 地震特性第34页
    3.3 地震作用下研究区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内因第34-35页
        3.3.1 地形地貌第34页
        3.3.2 地质构造第34页
        3.3.3 地层构造第34-35页
    3.4 研究区高边坡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模式第35-38页
        3.4.1 边坡K0+000~K0+100 段左侧边坡破坏模式第35-36页
        3.4.2 边坡K0+100~K0+200 段左侧边坡破坏模式第36-37页
        3.4.3 边坡K0+200~K0+320 段左侧边坡破坏模式第37-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拟静力法评价地震作用下高边坡稳定性第39-53页
    4.1 拟静力法概述第39-44页
        4.1.1 简化Bishop法第39-43页
        4.1.2 考虑地震荷载下的边坡安全系数第43-44页
    4.2 潜在滑动面的成因第44页
    4.3 潜在滑动面的确定第44-48页
        4.3.0 作图法第44-45页
        4.3.1 对数螺旋线法第45-47页
        4.3.2 自动搜索法第47-48页
    4.4 实例分析第48-51页
        4.4.1 工程概况第48页
        4.4.2 作图法确定最危险滑动面及安全系数第48-50页
        4.4.3 自动搜索法确定最危险滑动面及安全系数第50-51页
        4.4.4 结果分析第51页
        4.4.5 拟静力法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对比分析第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评价地震作用下高边坡稳定性第53-76页
    5.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第53-55页
        5.1.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第53-54页
        5.1.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物理意义第54-55页
        5.1.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优点第55页
        5.1.4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失稳判据第55页
    5.2 平面应变分析中桩的等效刚度计算方法第55-56页
    5.3 数值模拟第56-59页
        5.3.1 概况第56-57页
        5.3.2 模型计算参数第57-58页
        5.3.3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第58-59页
        5.3.4 不同桩间距下的等效刚度计算工况第59页
    5.4 高边坡静力状态与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第59-68页
        5.4.1 潜在滑动面的确定第59-60页
        5.4.2 静力状态下不同工况下的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0-64页
        5.4.3 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工况的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4-68页
    5.5 确定研究段边坡设计方案第68-74页
        5.5.1 方案概述第68-69页
        5.5.2 拟定方案的边坡整体受力分析第69-72页
        5.5.3 拟定方案的抗滑桩受力分析第72-74页
    5.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9页
    6.1 结论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筋挡墙格栅蠕变对砂卵石填料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下一篇:边坡锚固支护的技术预见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