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1.1.1 建筑用砂矛盾日益突出 | 第10页 |
| 1.1.2 黄河砂资源的来源及其资源性说明 | 第10-11页 |
| 1.1.3 黄河砂资源利用乱象 | 第11-12页 |
| 1.1.4 黄河特细砂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 1.2 黄河砂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黄河泥沙用来整改土地、充填复垦塌陷地和填筑地基 | 第14-15页 |
| 1.2.2 黄河砂资源用作制作陶瓷、玻璃 | 第15页 |
| 1.2.3 黄河砂资源用作生产建筑材料 | 第15-16页 |
| 1.3 特细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 试验设计 | 第19-32页 |
| 2.1 试验整体设计 | 第19-20页 |
| 2.2 试验原材料及其各项性能指标 | 第20-23页 |
| 2.2.1 水泥 | 第20页 |
| 2.2.2 粗骨料 | 第20-21页 |
| 2.2.3 黄河特细砂 | 第21页 |
| 2.2.4 人工机制砂 | 第21-22页 |
| 2.2.5 粉煤灰 | 第22页 |
| 2.2.6 矿粉 | 第22页 |
| 2.2.7 减水剂和水 | 第22-23页 |
| 2.3 试验用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 第23-26页 |
| 2.3.1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 第23页 |
| 2.3.2 水胶比和用水量的初步确定 | 第23-24页 |
| 2.3.3 计算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 | 第24页 |
| 2.3.4 确定混凝土砂率和粗、细骨料用量 | 第24-25页 |
| 2.3.5 试配、调整及确定配合比 | 第25-26页 |
| 2.4 试验方法 | 第26-32页 |
| 2.4.1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第26-27页 |
| 2.4.2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第27-28页 |
| 2.4.3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第28-30页 |
| 2.4.4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 第30-32页 |
| 3 黄河特细砂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32-47页 |
| 3.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性能研究 | 第32-37页 |
| 3.1.1 立方体抗压试验结果 | 第32页 |
| 3.1.2 龄期对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1.3 养护条件对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 3.1.4 特细砂含量对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 3.2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性能研究 | 第37-43页 |
| 3.2.1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 | 第38页 |
| 3.2.2 龄期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 3.2.3 特细砂含量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2.4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 第41-43页 |
| 3.3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性能研究 | 第43-45页 |
| 3.3.1 混凝土静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 第43页 |
| 3.3.2 特细砂含量对混凝土静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 3.3.3 混凝土静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关系分析 | 第4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4 特细砂混凝土的早期收缩性能研究 | 第47-59页 |
| 4.1 混凝土收缩分类及收缩机理 | 第47-49页 |
| 4.1.1 混凝土收缩概述及分类 | 第47页 |
| 4.1.2 混凝土的收缩机理 | 第47-49页 |
| 4.2 混凝土收缩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 4.3 混凝土收缩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 4.4 混凝土收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5页 |
| 4.4.1 龄期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4.2 黄河特细砂掺量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 第54-55页 |
| 4.5 混凝土早期收缩率的预测 | 第55-59页 |
| 4.5.1 常见的混凝土收缩公式 | 第55-56页 |
| 4.5.2 掺有黄河特细砂混凝土早期收缩公式的建立 | 第56-59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5.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 第59页 |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