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产黄青霉简介 | 第11页 |
1.2 青霉素简介 | 第11页 |
1.3 青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12页 |
1.4 青霉素的生产情况 | 第12页 |
1.5 产黄青霉育种方法 | 第12-14页 |
1.5.1 自然育种 | 第13页 |
1.5.2 诱变育种 | 第13页 |
1.5.3 分子遗传育种技术方法 | 第13-14页 |
1.6 产黄青霉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7 产黄青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7.1 Vgb基因的研究 | 第15页 |
1.7.2 Lae A基因的研究 | 第15页 |
1.7.3 其他基因的研究 | 第15-16页 |
1.8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产黄青霉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 | 第17-29页 |
2.1 前言 | 第1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2.1 菌种 | 第17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17-19页 |
2.2.3 实验设备 | 第19页 |
2.2.4 试剂的配置 | 第19-20页 |
2.2.5 产黄青霉的培养 | 第20页 |
2.2.6 质粒的提取及合成T-DNA | 第20-21页 |
2.2.7 产黄青霉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1页 |
2.2.8 原生质体转化 | 第21页 |
2.2.9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1 菌丝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3 PEG8000与PEG4000对原生质体转化情况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不同抗生素加入量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产黄青霉突变株的PCR鉴定 | 第29-43页 |
3.1 前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2.1 实验菌种 | 第3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2.3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3.2.4 实验所用培养基 | 第30-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3.3.1 产黄青霉的固体培养 | 第31页 |
3.3.2 产黄青霉基因组的常规提取方法 | 第31页 |
3.4 简易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31-32页 |
3.4.1 菌丝的酶解 | 第31页 |
3.4.2 等渗溶液的选择 | 第31页 |
3.4.3 超声处理 | 第31页 |
3.4.4 加热处理 | 第31-32页 |
3.4.5 PCR扩增 | 第32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3.5.1 所用酶种类及使用浓度对DNA提取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2 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DNA提取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3 渗透剂的选择对DNA提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4 超声对DNA提取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5 加热处理对DNA提取的影响 | 第37-39页 |
3.6 应用简便方法提取产黄青霉基因组验证转化子 | 第39-40页 |
3.7 简便基因组提取方法应用于其他真菌 | 第4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4章 产黄青霉突变体库青霉素产量测定及突变株的筛选 | 第43-51页 |
4.1 前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3.1 产黄青霉突变株的平板培养 | 第45页 |
4.3.2 产黄青霉突变株24孔板发酵培养 | 第45页 |
4.3.3 碘量法测定24孔板发酵培养青霉素含量 | 第45页 |
4.3.4 产黄青霉突变株摇瓶发酵培养 | 第45页 |
4.3.5 碘量法测定摇瓶发酵青霉素的含量 | 第45页 |
4.3.6 产黄青霉米孢子的制备 | 第45-4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4.4.1 青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6-47页 |
4.4.2 24 微孔高通量发酵培养 | 第47-48页 |
4.4.3 产黄青霉摇瓶发酵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