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油田朝84-6区块扶余油层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0.1 选题目的 | 第8页 |
0.2 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0-18页 |
1.1 区域位置 | 第10页 |
1.2 构造特征 | 第10-11页 |
1.3 地层简况 | 第11页 |
1.4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1-14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5.1 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2 复杂断块油藏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 第15-16页 |
1.5.3 研究区现状 | 第16页 |
1.5.4 储层地质模型建立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层精细划分对比 | 第18-23页 |
2.1 沉积时间单元的对比的方式 | 第18-19页 |
2.2 对比标志层 | 第19-20页 |
2.3 厚度发生变化井的处理 | 第20-21页 |
2.4 对比结果 | 第21-22页 |
2.5 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特征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3-39页 |
3.1 相标志分析 | 第23-33页 |
3.1.1 泥岩颜色 | 第23-24页 |
3.1.2 沉积岩石成分 | 第24页 |
3.1.3 测井曲线形态 | 第24-27页 |
3.1.4 相模式 | 第27-33页 |
3.2 测井微相研究 | 第33-34页 |
3.3 平面相分析 | 第34-39页 |
3.3.1 FI22沉积单元平面微相 | 第35-36页 |
3.3.2 FI62沉积单元平面微相 | 第36-37页 |
3.3.3 FI71沉积单元平面微相 | 第37-38页 |
3.3.4 FII3沉积单元平面微相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三维地质建模 | 第39-54页 |
4.1 数据前期准备 | 第39页 |
4.2 三维构造模型 | 第39-51页 |
4.2.1 精细解释 | 第39-44页 |
4.2.2 基础构造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4.2.3 网格式三维构造建模 | 第45-46页 |
4.2.4 构造模型 | 第46-51页 |
4.3 沉积相模型 | 第51-52页 |
4.4 相控属性模型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应用分析 | 第54-57页 |
5.1 模型应用分析 | 第54-55页 |
5.1.1 储层物性参数展布 | 第54页 |
5.1.2 随机模型多次实现 | 第54-55页 |
5.2 模型粗化 | 第55-56页 |
5.3 储量计算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