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类腐殖质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转化的微生物机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引言第14-4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39页
        1.2.1 砷的生态分布第15-16页
        1.2.2 砷的微生物代谢机制第16-32页
        1.2.3 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铁元素耦合关系第32-35页
        1.2.4 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硫元素耦合关系第35页
        1.2.5 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氮元素耦合关系第35-36页
        1.2.6 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有机质(碳元素)的耦合关系第36-39页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9-42页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9页
        1.3.2 研究内容第39-42页
第2章 生物炭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的微生物机制第42-72页
    2.1 引言第42-4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4-51页
        2.2.1 土壤与生物炭第44页
        2.2.2 土壤-生物炭微宇宙体系第44-45页
        2.2.3 砷和铁的形态测定第45-46页
        2.2.4 土壤总RNA提取与反转录第46页
        2.2.5 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第46-47页
        2.2.6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第47-48页
        2.2.7 arr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第48-49页
        2.2.8 功能基因及细菌的转录丰度第49页
        2.2.9 统计分析第49-5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1-68页
        2.3.1 砷和铁的转化第51-55页
        2.3.2 活性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第55-60页
        2.3.3 活性异化砷还原微生物和活性砷抗性微生物第60-66页
        2.3.4 功能基因和细菌的转录丰度第66-68页
    2.4 讨论第68-70页
    2.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3章 核黄素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的微生物机制第72-100页
    3.1 引言第72-7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4-76页
        3.2.1 土壤来源及理化特性第74页
        3.2.2 土壤-核黄素微宇宙体系第74-75页
        3.2.3 砷和铁的形态测定第75页
        3.2.4 土壤总RNA提取与反转录第75页
        3.2.5 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第75-76页
        3.2.6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第76页
        3.2.7 arr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第76页
        3.2.8 功能基因及细菌的转录丰度第76页
        3.2.9 统计分析第7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6-95页
        3.3.1 砷和铁的转化第76-82页
        3.3.2 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第82-86页
        3.3.3 活性异化砷还原微生物第86-93页
        3.3.4 功能基因和细菌的转录丰度第93-95页
    3.4 讨论第95-98页
    3.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4章 腐殖质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的微生物机制第100-142页
    4.1 引言第100-10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02-107页
        4.2.1 土壤来源及理化特性第102页
        4.2.2 HA、FA及Humin的分离纯化及理化特性表征第102-103页
        4.2.3 FA、HA及Humin-土壤微宇宙体系建立第103-105页
        4.2.4 砷和铁的形态测定第105页
        4.2.5 土壤总RNA提取与反转录第105页
        4.2.6 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第105-106页
        4.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第106页
        4.2.8 arsC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第106页
        4.2.9 arr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第106页
        4.2.10 功能基因及细菌的转录丰度第106页
        4.2.11 统计分析第106-10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07-134页
        4.3.1 腐殖质的理化特性第107-110页
        4.3.2 砷和铁的转化第110-113页
        4.3.3 还原态腐殖质对砷的非生物还原作用第113-115页
        4.3.4 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第115-121页
        4.3.5 活性异化砷还原微生物和活性砷抗性微生物第121-131页
        4.3.6 功能基因和细菌的转录丰度第131-134页
    4.4 讨论第134-139页
    4.5 本章小结第139-142页
第5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第142-146页
    5.1 生物炭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的微生物机制第142页
    5.2 核黄素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的微生物机制第142-143页
    5.3 腐殖质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的微生物机制第143-144页
    5.4 研究展望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70页
附录A第170-174页
附录B第174-184页
致谢第184-18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86-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米及纳米钛粉爆炸特性参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两株高效降解菌在典型溴代阻燃剂降解过程中的若干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