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系统(传输系统)论文--数字通信系统论文

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数字通信信号分离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现状第16-24页
        1.2.1 阵列天线接收信号分离第17-19页
        1.2.2 单天线接收信号分离第19-24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24-27页
第二章 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通信信号分析第27-36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信号接收及分离模型第27-28页
    2.3 时频混叠通信信号特征及分离方法第28-34页
        2.3.1 独立性第28-31页
        2.3.2 循环平稳特性第31-32页
        2.3.3 频率差异性第32-33页
        2.3.4 信号类型的差异性第33-34页
    2.4 分离的性能评价指标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基于动态嵌入结构的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信号分离方法第36-56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动态嵌入模型第36-42页
        3.2.1 动态嵌入结构的混合矩阵第37-39页
        3.2.2 动态嵌入模型参数设置第39-42页
    3.3 基于ICA的时频混叠通信信号分离第42-46页
        3.3.1 独立分量分析第42-43页
        3.3.2 信号分离第43-44页
        3.3.3 源信号估计分量的筛选第44-46页
        3.3.4 算法流程第46页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46-54页
        3.4.1 有效性仿真实验与分析第46-51页
        3.4.2 性能仿真实验与分析第51-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信号分离方法第56-71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基于多尺度小波分解的信号分离方法的理论分析第56-58页
    4.3 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信号的小波变换第58-62页
    4.4 尺度因子选取第62-63页
    4.5 单天线接收信号矢量虚拟多维观测矩阵第63-64页
    4.6 信号分离与筛选第64-65页
    4.7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65-70页
        4.7.1 有效性仿真实验与分析第66-67页
        4.7.2 性能仿真实验与分析第67-70页
    4.8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基于循环平稳特性的单天接收时频混叠信号分离方法第71-87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基于二阶循环累积量的载波频率估计第71-76页
        5.2.1 算法原理第71-74页
        5.2.2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74-76页
        5.2.3 本节小结第76页
    5.3 基于信号循环平稳特性的单天线接收信号分离方法第76-86页
        5.3.1 信号模型第77页
        5.3.2 时频混叠信号的移频滤波原理第77-80页
        5.3.3 最优BA-FRESH滤波器第80-82页
        5.3.4 信号分离第82-83页
        5.3.5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83-86页
        5.3.6 本节小结第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基于信号特征差异的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信号分离方法第87-110页
    6.1 引言第87页
    6.2 基于载波差异的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信号分离方法第87-100页
        6.2.1 信号模型第87页
        6.2.2 时频混叠信号的STFT第87-89页
        6.2.3 时频混叠信号幅度与相位提取第89-91页
        6.2.4 时频混叠信号的重构第91-92页
        6.2.5 分离性能分析第92-93页
        6.2.6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93-100页
        6.2.7 本节小结第100页
    6.3 基于信号类型差异的单天线接收时频混叠信号分离方法第100-109页
        6.3.1 信号模型第100页
        6.3.2 基于源信号功率差异的参数估计第100-102页
        6.3.3 信号分离第102-103页
        6.3.4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103-108页
        6.3.5 本节小结第108-109页
    6.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本文总结第110-113页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10-112页
    7.2 下一步的工作及展望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5-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摄像机下的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
下一篇:通阳益气法对心肌梗死大鼠促血管新生作用及MEK/ERK信号通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