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1.1.1 引言 | 第10页 |
1.1.2 格氏试剂对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1,4-共轭加成 | 第10-19页 |
1.1.2.1 格氏试剂对α,β-不饱和环酮的不对称1,4-共轭加成 | 第10-17页 |
1.1.2.2 格氏试剂α,β-不饱和链酮的不对称1,4-共轭加成 | 第17-19页 |
1.1.3 格氏试剂对α,β-不饱和酯的不对称1,4-共轭加成 | 第19-22页 |
1.1.4 格氏试剂对α,β-不饱和内酯的不对称1,4-共轭加成 | 第22-24页 |
1.1.5 格氏试剂对α,β-不饱和硫酯的不对称1,4-共轭加成 | 第24-26页 |
1.1.6 格氏试剂对α,β-不饱和醛、砜的不对称1,4-共轭加成 | 第26-27页 |
1.1.7 铜催化格氏试剂不对称1,4-共轭加成机理 | 第27-31页 |
1.1.7.1 Feringa课题组对该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27-29页 |
1.1.7.2 汪顺义等人该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29-31页 |
1.1.8 小结 | 第31页 |
1.2 本课题的意义及目的 | 第31-32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巯基配体的合成 | 第33-50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配体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33-34页 |
2.2.1 配体L1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33页 |
2.2.2 配体L2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33-34页 |
2.2.3 配体L3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2.3.1 配体L1的合成 | 第34-36页 |
2.3.1.1 劳森试剂法(Lawesson's reagent) | 第34-35页 |
2.3.1.2 硫脲法 | 第35-36页 |
2.3.2 配体L2的合成 | 第36-38页 |
2.3.2.1 缩酮保护 | 第36页 |
2.3.2.2 氧化-不对称还原 | 第36页 |
2.3.2.3 羟基的硫化 | 第36-38页 |
2.3.3 配体L3的合成 | 第38-39页 |
2.3.3.1 化合物3a—3c的合成 | 第38页 |
2.3.3.2 硫酯的合成 | 第38-39页 |
2.3.3.3 硫酯的水解 | 第39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39-49页 |
2.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9-42页 |
2.4.1.1 仪器 | 第39-40页 |
2.4.1.2 试剂 | 第40-42页 |
2.4.2 实验操作与产物表征 | 第42-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铜-巯基配体络合物催化格氏试剂不对称1,4-共轭加成反应研究 | 第50-74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3.2.1 配体L3对不同类型加成底物的催化效果考察 | 第50-51页 |
3.2.2 催化条件的优化 | 第51-56页 |
3.2.2.1 最佳温度的选择 | 第51-52页 |
3.2.2.2 铜盐卤素的选择 | 第52-53页 |
3.2.2.3 最佳溶剂的选择 | 第53页 |
3.2.2.4 最优配体当量的选择 | 第53-54页 |
3.2.2.5 最佳铜盐与配体比例的选择 | 第54-56页 |
3.2.4 配体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57-73页 |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7-60页 |
3.3.1.1 仪器 | 第57-58页 |
3.3.1.2 试剂 | 第58-60页 |
3.3.2 实验操作与产物表征 | 第60-73页 |
3.3.2.1 格氏试剂不对称1,4-共轭加成的操作通法 | 第61页 |
3.3.2.2 配体L4的合成过程 | 第61-63页 |
3.3.2.3 配体L5的合成过程 | 第63-64页 |
3.3.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64-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 | 第83-113页 |
(一) 部分化合物的质谱图 | 第83-87页 |
(二) 部分化合物的红外图谱 | 第87-92页 |
(三)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 | 第92-11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个人简历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