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发展与思考--以内蒙古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为视角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一、社区矫正基本理论概述 | 第12-18页 |
| (一) 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2-13页 |
| (二) 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 1、非监禁性 | 第13-14页 |
| 2、刑事制裁性 | 第14页 |
| 3、社区参与性 | 第14页 |
| 4、功能复合性 | 第14页 |
| (三)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 1、深化的复归理论 | 第15页 |
| 2、标签理论 | 第15-16页 |
| 3、行刑社会化理论 | 第16页 |
| 4、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16页 |
| 5、行刑经济化理念 | 第16-17页 |
| (四) 小结 | 第17-18页 |
| 二、我国社区矫正的实践发展 | 第18-23页 |
| (一) 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 第18页 |
|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 | 第18-19页 |
| (三) 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3页 |
| 1、社区矫正适用人数少 | 第19-20页 |
| 2、社区矫正立法滞后 | 第20-21页 |
| 3、社区矫正执行主体不明确 | 第21-23页 |
| 三、内蒙古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 (一) 基本做法 | 第23-24页 |
| 1、建立社区矫正组织机构 | 第23页 |
| 2、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 第23页 |
| 3、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 第23-24页 |
| 4、强化社区矫正管控措施 | 第24页 |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31页 |
| 1、矫正对象的适用人数不足 | 第24-26页 |
| 2、矫正队伍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 第26-27页 |
| 3、公众对矫正工作的参与度不强 | 第27-28页 |
| 4、矫正工作的物质保障薄弱 | 第28-30页 |
| 5、矫正工作的衔接不到位 | 第30-31页 |
| 四、进一步加强内蒙古社区矫正工作的几点思考 | 第31-38页 |
| (一) 健全社区矫正保障机制 | 第31-33页 |
| 1、建立专门矫正机构 | 第31页 |
| 2、加强矫正队伍建设 | 第31-32页 |
| 3、加强司法所建设 | 第32页 |
| 4、加强经费保障 | 第32页 |
| 5、加强监督管理 | 第32-33页 |
| 6、加强宣传力度 | 第33页 |
| (二) 建立社区矫正程序规则 | 第33-34页 |
| 1、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衔接程序 | 第33-34页 |
| 2、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解除程序 | 第34页 |
| 3、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监督程序 | 第34页 |
| (三) 完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 第34-38页 |
| 1、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 | 第35-36页 |
| 2、增设社区服务刑 | 第36页 |
| 3、建立假释委员会 | 第36-37页 |
| 4、建构社区中途之家 | 第37页 |
| 5、建立缓刑和假释前调查制度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