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4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0.2 人工湿地概述 | 第15-16页 |
0.2.1 人工湿地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0.2.2 人工湿地的组成 | 第16页 |
0.3 填料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0.3.1 填料对悬浮物的去除 | 第16页 |
0.3.2 填料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16-17页 |
0.3.3 填料对氮磷的去除 | 第17页 |
0.4 人工湿地填料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0.4.1 天然人工湿地填料 | 第17-18页 |
0.4.1.1 砂子 | 第17-18页 |
0.4.1.2 砾石 | 第18页 |
0.4.1.3 沸石 | 第18页 |
0.4.1.4 页岩 | 第18页 |
0.4.1.5 牡蛎壳 | 第18页 |
0.4.2 工业副产物 | 第18-19页 |
0.4.2.1 粉煤灰 | 第18-19页 |
0.4.2.2 红泥 | 第19页 |
0.4.2.3 钢渣 | 第19页 |
0.4.3 人造填料 | 第19-20页 |
0.4.3.1 明矾 | 第20页 |
0.4.3.2 磷滤料 | 第20页 |
0.5 自来水厂污泥 | 第20-24页 |
0.5.1 自来水厂污泥的性质 | 第20-21页 |
0.5.1.1 物理性质 | 第21页 |
0.5.1.2 化学性质 | 第21页 |
0.5.2 自来水厂污泥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0.5.2.1 常规处理处置方法 | 第22页 |
0.5.2.2 土地利用 | 第22页 |
0.5.2.3 建材资源化利用 | 第22-23页 |
0.5.2.4 吸附利用 | 第23-24页 |
0.6 污泥资源化利用前景 | 第24页 |
0.7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4-28页 |
0.7.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0.7.2 技术路线图 | 第25页 |
0.7.3 创新点 | 第25-28页 |
第1章 不同煅烧温度的污泥陶粒吸附特性研究 | 第28-36页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1.1.1 污泥来源 | 第28页 |
1.1.2 填料制备 | 第28-29页 |
1.1.3 实验模拟废水 | 第29页 |
1.1.4 分析方法 | 第29页 |
1.2 实验设计内容 | 第29-30页 |
1.2.1 等温吸附实验 | 第29-30页 |
1.2.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0页 |
1.2.3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0页 |
1.3 陶粒吸附特征分析 | 第30-35页 |
1.3.1 等温吸附特性 | 第30-32页 |
1.3.2 吸附动力学特征 | 第32-33页 |
1.3.3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2章 不同煅烧温度的污泥陶粒对磷吸附效果的比较及其吸附机理探讨 | 第36-46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2.1.1 实验废水 | 第36页 |
2.1.2 理化性质表征 | 第36页 |
2.1.3 总磷和氨氮的测定 | 第36页 |
2.1.4 不同形态P的测定 | 第36页 |
2.1.5 填料重金属溶出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2.2 实验设计内容 | 第37-38页 |
2.2.1 吸附效果对比实验 | 第37页 |
2.2.2 不同形态磷的测定 | 第37-38页 |
2.2.3 填料中重金属溶出性的测定 | 第38页 |
2.3 不同煅烧温度的污泥陶粒吸附效果比较及吸附机理探讨 | 第38-43页 |
2.3.1 吸附效果对比试验 | 第38-39页 |
2.3.2 吸附后陶粒填料中不同形态磷的测定分析 | 第39-40页 |
2.3.3 填料中重金属浸出性的测定 | 第40页 |
2.3.4 SEM表征 | 第40-41页 |
2.3.5 EDS分析 | 第41-42页 |
2.3.6 XRD能谱分析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3章 污泥陶粒填料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第46-60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3.1.1 实验废水 | 第46页 |
3.1.2 小试试验模型设备 | 第46-47页 |
3.1.3 测试指标及方法 | 第47-48页 |
3.2 实验设计内容 | 第48-49页 |
3.2.1 小试实验的设计准备 | 第48-49页 |
3.2.2 出水定期监测 | 第49页 |
3.3 人工湿地小试实验结果 | 第49-58页 |
3.3.1 COD处理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3.3.2 TP处理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3.3.3 TN处理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53-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4页 |
4.1 结论 | 第60-62页 |
4.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