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路径 | 第13-15页 |
二、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制度概述 | 第15-22页 |
(一) 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二) 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5-17页 |
(三) 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三、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 第22-32页 |
(一) 保障死刑案件辩护有效性 | 第22-23页 |
(二) 改善死刑案件辩护的现状 | 第23-25页 |
(三) 协调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 第25-26页 |
(四) 落实国际人权保障要求 | 第26-27页 |
(五) 保持死刑辩护控辩平衡 | 第27-29页 |
(六) 落实谨慎适用死刑政策 | 第29-32页 |
四、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制度的评价标准 | 第32-36页 |
(一) 行为方面标准 | 第32-33页 |
(二) 结果方面标准 | 第33-34页 |
(三) 因果关系标准 | 第34-36页 |
五、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审查之诉制度 | 第36-40页 |
(一) 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审查之诉的启动程序 | 第36-37页 |
(二) 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审查之诉的审查主体 | 第37页 |
(三) 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审查之诉的证明责任 | 第37-38页 |
(四) 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审查之诉的证明标准 | 第38页 |
(五) 死刑案件无效辩护审查之诉的法律结果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个人简介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