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项名作为例探讨传统建筑之现代化表达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缘起 | 第14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1.3 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16-19页 |
第2章 传统的现代化:一个全世界建筑师的追求 | 第19-30页 |
2.1 传统、传统建筑的概念 | 第19页 |
2.1.1 传统、传统建筑概念 | 第19页 |
2.1.2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第19页 |
2.2 从传统吸取力量的建筑师们 | 第19-29页 |
2.2.1 来自日本的努力 | 第20-22页 |
2.2.2 来自印度的努力 | 第22-23页 |
2.2.3 来自欧美的努力 | 第23-28页 |
2.2.4 来自拉美的努力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传统建筑的魅力及现代化表达 | 第30-35页 |
3.1 传统建筑的魅力 | 第30-32页 |
3.1.1 情感与记忆的载体 | 第30页 |
3.1.2 区别他者的识别性 | 第30-31页 |
3.1.3 某些思想的超前性 | 第31-32页 |
3.1.4 被动节能的功用性 | 第32页 |
3.2 传统建筑现代化表达 | 第32-34页 |
3.2.1 结构模式改变因素 | 第32-33页 |
3.2.2 体量尺度的改变因素 | 第33页 |
3.2.3 技术材料的更新因素 | 第33-34页 |
3.2.4 人的需求的改变因素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三项名作解剖与比较 | 第35-72页 |
4.1 齐康—河南省博物馆 | 第35-38页 |
4.1.1 空间布局引借与转化 | 第36-37页 |
4.1.2 传统造型提炼与演绎 | 第37-38页 |
4.2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 第38-42页 |
4.2.1 官式群体引借与转化 | 第39-41页 |
4.2.2 结构美感的演化再现 | 第41-42页 |
4.3 王澍—象山校区 | 第42-45页 |
4.3.1 园林空间引借与转化 | 第42-44页 |
4.3.2 传统材料技艺再表现 | 第44-45页 |
4.4 比较分析 | 第45-65页 |
4.4.1 序列空间与游览空间 | 第45-47页 |
4.4.2 群体与单体形式转化 | 第47-61页 |
4.4.3 新旧材料转化与对比 | 第61-63页 |
4.4.4 传统符号引用与偏移 | 第63-65页 |
4.5 争议与思考 | 第65-71页 |
4.5.1 可识别性的差异 | 第66-69页 |
4.5.2 当时当下的建造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传统建筑现代化表达的原则与方法 | 第72-92页 |
5.1 设计原则 | 第72-73页 |
5.1.1 留住情感记忆——可识别原则 | 第72页 |
5.1.2 满足实际情况——可行性原则 | 第72-73页 |
5.1.3 还原整体感受——系统性原则 | 第73页 |
5.2 设计手法 | 第73-90页 |
5.2.1 群体概念处理 | 第73-75页 |
5.2.2 院落母题转化 | 第75-78页 |
5.2.3 外在形体抽象 | 第78-79页 |
5.2.4 结构逻辑再现 | 第79-81页 |
5.2.5 材料技术更新 | 第81-85页 |
5.2.6 细节符号引用 | 第85-87页 |
5.2.7 传统技艺沿袭 | 第87页 |
5.2.8 恢复舒适体量 | 第87-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