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乙酰化蛋白BcYak1在灰霉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 灰霉病及灰霉菌第13-17页
        1.1 灰霉病的症状及危害第13页
        1.2 灰霉病的生物学概况第13-14页
        1.3 灰霉病的发生规律第14-15页
        1.4 灰霉病的侵染及致病机制第15页
        1.5 灰霉病的防治第15-17页
    2 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第17-22页
        2.1 蛋白乙酰化的概念及功能第18-19页
        2.2 乙酰化检测技术的发展第19-20页
        2.3 蛋白乙酰化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第22-24页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页
        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3.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灰霉菌乙酰化蛋白修饰分析第24-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1.1 试验材料第24页
        1.2 试验方法第24-26页
            1.2.1 样品处理第24页
            1.2.2 胰蛋白酶消化第24-25页
            1.2.3 乙酰化赖氨酸肽段富集第25页
            1.2.4 液相色谱—生物质谱联用分析第25页
            1.2.5 数据分析第25-26页
            1.2.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41页
        2.1 灰霉赖氨酸乙酰化蛋白及位点分析第26-27页
        2.2 灰霉赖氨酸乙酰化蛋白质组的特性分析第27-34页
        2.3 灰霉赖氨酸乙酰化位点分布及结构分析第34-37页
        2.4 灰霉菌赖氨酸乙酰化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第37-40页
        2.5 灰霉菌中与致病性相关乙酰化蛋白的分析第40-4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1-43页
第三章 致病性相关乙酰化蛋白BcYak1的功能分析第43-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56页
        1.1 试验材料第43-48页
            1.1.1 供试材料和质粒第43页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43-44页
            1.1.3 主要仪器第44-45页
            1.1.4 培养基及配方第45-47页
            1.1.5 引物第47-48页
        1.2 试验方法第48-56页
            1.2.1 灰霉菌的培养及保存第48页
            1.2.2 灰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8-49页
            1.2.3 PCR技术第49-50页
            1.2.4 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0页
            1.2.5 PCR产物纯化第50-51页
            1.2.6 DNA克隆技术第51页
            1.2.7 E.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51-53页
            1.2.8 重组质粒的鉴定与提取第53-54页
            1.2.9 质粒酶切第54页
            1.2.10 灰霉菌的原生质体转化第54-55页
            1.2.11 酵母热激转化第55-56页
        1.3 数据处理分析第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71页
        2.1 灰霉菌BcYak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6-59页
        2.2 灰霉菌BcYak1基因敲除及△BcYak1突变体的获得第59-60页
        2.3 △BcYak1变体的回补及转化子鉴定第60-61页
        2.4 突变体表型分析第61-67页
            2.4.1 生长速率第61-62页
            2.4.2 产孢量测定第62-63页
            2.4.3 菌核产生测定第63-64页
            2.4.4 对胁迫压力敏感性第64-66页
            2.4.5 致病性测定第66-67页
        2.5 乙酰化位点的功能分析第67-69页
        2.6 蛋白亚细胞定位的研究第69-7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71-73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导师组意见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历第81-82页
硕士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北黄土洼天然聚湫泥沙沉积层理特征及其泥沙来源研究
下一篇: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灭螺作用及其化学组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