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8-1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一、失地农民问题的严峻性 | 第8-9页 |
二、由L村土地拆迁引发的思考 | 第9页 |
三、研究的可行性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失地农民 | 第10-11页 |
二、生活方式 | 第11页 |
三、社会风险 | 第11页 |
第四节 指导理论 | 第11-13页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六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国外学者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一、农村土地政策的研究 | 第16页 |
二、关注失地农民的利益,重视土地产权 | 第16-17页 |
三、反思“激进式”土地改革,提倡合理的政府土地利用管制 | 第17页 |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 | 第17-22页 |
一、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17-18页 |
二、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 | 第18-19页 |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 第19-20页 |
四、失地农民就业 | 第20-22页 |
第三章 L村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及面临的社会风险 | 第22-35页 |
第一节 L村概况 | 第22-24页 |
第二节 L村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以及赔偿安置情况 | 第24页 |
第三节 L村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 第24-32页 |
一、经济收入的变化 | 第25-26页 |
二、工作状况的变化 | 第26-29页 |
三、消费方式的变化 | 第29-30页 |
四、居住环境的变化 | 第30-31页 |
五、休闲娱乐的变化 | 第31页 |
六、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 | 第31-32页 |
第四节 L村失地农民面临的社会风险 | 第32-35页 |
一、生存方面的风险 | 第32-33页 |
二、发展方面的风险 | 第33页 |
三、角色模糊带来的风险 | 第33-34页 |
四、城市融入障碍风险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社会支持在失地农民应对社会风险中的作用 | 第35-55页 |
第一节 应对社会风险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失地农民 | 第35-38页 |
一、积极应对社会风险的失地农民 | 第35-37页 |
二、消极应对社会风险的失地农民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社会支持在失地农民应对社会风险中的作用 | 第38-51页 |
一、正式的制度性支持的作用 | 第39-42页 |
二、非制度化社会支持的作用 | 第42-51页 |
(一) 血缘、地缘社会支持 | 第44-48页 |
(二) 学缘、业缘社会支持 | 第48-49页 |
(三) 主动拓展的社会关系网络支持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不同社会支持在失地农民应对社会风险中的作用分析 | 第51-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L 村失地农民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