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 第14页 |
1.1.2 城市水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 第14-15页 |
1.1.3 城市滨水空间是水陆气候交换的重要地带 | 第15-16页 |
1.1.4 滨水住区热环境研究体现了水域与人居环境间的有机关系 | 第16页 |
1.2 相关概念概述 | 第16-20页 |
1.2.1 城市局地小气候 | 第16-17页 |
1.2.2 城市热环境 | 第17-18页 |
1.2.3 辐射与反射 | 第18-19页 |
1.2.4 城市热岛效应 | 第19页 |
1.2.5 城市冷岛效应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1.3.1 城市水域热环境的研究尺度 | 第20-23页 |
1.3.2 城市水域热环境的影响因子 | 第23-25页 |
1.3.3 城市热环境的研究技术 | 第25-26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26-2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2 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特征研究 | 第28-61页 |
2.1 背景气候及水资源概况 | 第28-31页 |
2.1.1 武汉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28页 |
2.1.2 武汉的气候概况 | 第28-30页 |
2.1.3 武汉的水资源概况 | 第30-31页 |
2.2 实验仪器与实测区域 | 第31-35页 |
2.2.1 实测仪器的选择 | 第32页 |
2.2.2 实测仪器的校正 | 第32-34页 |
2.2.3 实测区域选定 | 第34-35页 |
2.3 水域开放空间冷岛效应测析 | 第35-41页 |
2.3.1 实测环境与实测方案 | 第35-36页 |
2.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6-40页 |
2.3.3 实测结论 | 第40-41页 |
2.4 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效应测析 | 第41-57页 |
2.4.1 实测环境与实测方案 | 第42-43页 |
2.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3-56页 |
2.4.3 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2.5 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特征 | 第57-61页 |
2.5.1 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的时空特征 | 第57-59页 |
2.5.2 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的要素特征 | 第59-61页 |
3 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影响因子测析 | 第61-94页 |
3.1 滨水住区景观设计因子选择 | 第61-63页 |
3.2 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影响因子实测 | 第63-69页 |
3.2.1 实测环境基本概况 | 第63-65页 |
3.2.2 实测方案 | 第65-69页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69-76页 |
3.3.1 数据的时空分布格局 | 第69-74页 |
3.3.2 景观参数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 | 第74-76页 |
3.4 分析结果 | 第76-92页 |
3.4.1 各因子与温湿度的相关性 | 第76-78页 |
3.4.2 离岸距离对滨水住区热环境的影响 | 第78-80页 |
3.4.3 下垫面性质及比例对滨水住区热环境的影响 | 第80-85页 |
3.4.4 天空可视因子对滨水住区热环境的影响 | 第85-87页 |
3.4.5 地表温度对气温的影响 | 第87-89页 |
3.4.6 相对湿度对气温的影响 | 第89-90页 |
3.4.7 多元回归分析与预测模型 | 第90-92页 |
3.5 结论 | 第92-94页 |
4 滨水住区夏季热舒适优化策略 | 第94-105页 |
4.1 热舒适与热环境的关系 | 第94页 |
4.2 影响室外热舒适的气候因素 | 第94-96页 |
4.3 滨水住区夏季热舒适优化策略 | 第96-105页 |
4.3.1 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 第96-98页 |
4.3.2 植被结构优化策略 | 第98-100页 |
4.3.3 硬质表面优化策略 | 第100-102页 |
4.3.4 场地遮阴优化策略 | 第102-103页 |
4.3.5 水陆边界优化策略 | 第103-105页 |
5 结语 | 第105-109页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107页 |
5.3 局限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