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蔬菜链格孢叶斑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1.1 茄科蔬菜链格孢叶斑病发生概况 | 第13页 | 
| 1.1.2 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发生概况 | 第13-14页 | 
| 1.1.3 十字花科黑斑病发生概况 | 第14页 | 
| 1.1.4 百合科紫斑病发生概况 | 第14页 | 
| 1.2 链格孢属真菌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1.2.1 链格孢属真菌形态学分类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1.2.2 链格孢属真菌生物化学方法分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2.3 链格孢属真菌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我国蔬菜链格孢叶斑病新纪录寄主病害病原菌鉴定 | 第19-30页 |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 2.2.1 人参果黑斑病病原菌鉴定 | 第23-26页 | 
| 2.2.2 秋葵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 第26-29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我国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多样性研究 | 第30-42页 |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3.1.1 试验材料 | 第30-32页 | 
| 3.1.2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 3.2.1 我国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 第32页 | 
| 3.2.2 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32-36页 | 
| 3.2.3 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36-38页 | 
| 3.2.4 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39页 | 
| 3.2.5 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9-4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我国茄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多样性研究 | 第42-58页 |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4.1.1 试验材料 | 第42-44页 | 
| 4.1.2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 4.2.1 我国茄科链格孢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 第44-45页 | 
| 4.2.2 茄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45-50页 | 
| 4.2.3 茄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50-53页 | 
| 4.2.4 茄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3-54页 | 
| 4.2.5 茄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4-55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其他蔬菜链格孢叶斑病病害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 第58-69页 |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 5.1.1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 5.1.2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8页 | 
| 5.2.1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病害调查与病原菌鉴定 | 第59-66页 | 
| 5.2.2 百合科蔬菜紫斑病病害调查与病原菌鉴定 | 第66-6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9-72页 |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 6.1.1 发现国内新纪录寄主病害2种 | 第69页 | 
| 6.1.2 明确我国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蔬菜病害种类及分布范围 | 第69页 | 
| 6.1.3 明确我国常见蔬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种类 | 第69页 | 
| 6.1.4 明确茄科和葫芦科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69-70页 | 
| 6.2 讨论 | 第70-72页 | 
| 6.2.1 蔬菜链格孢叶斑病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70页 | 
| 6.2.2 链格孢属真菌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70-71页 | 
| 6.2.3 蔬菜链格孢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附录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