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饶阳凹陷洼槽区沙河街组中深层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15页
        1.2.1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1-12页
        1.2.2 储层孔隙演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2-13页
        1.2.3 我国深层优质砂岩储层的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研究第13-14页
        1.2.4 饶阳凹陷中深层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7-18页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第18-1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9-26页
    2.1 区域地理和构造位置第19-20页
    2.2 区域构造演化史第20-22页
    2.3 区域沉积体系类型第22-23页
    2.4 区域地层发育情况第23-26页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26-39页
    3.1 储层岩石骨架组分特征第26-28页
        3.1.1 沙河街组二段砂岩骨架组分特征第26-27页
        3.1.2 沙河街组三段砂岩骨架组分特征第27-28页
    3.2 储层岩石成分成熟度特征第28-30页
        3.2.1 沙河街组二段砂岩骨架组分成熟度特征第28-29页
        3.2.2 沙河街组三段砂岩骨架组分成熟度特征第29-30页
    3.3 储层岩石类型第30-31页
    3.4 储层岩石碎屑颗粒结构特征第31-35页
        3.4.1 碎屑颗粒的粒度特征第31-32页
        3.4.2 碎屑颗粒的分选性特征第32-34页
        3.4.3 碎屑颗粒的磨圆特征第34-35页
    3.5 储层岩石填隙物结构组分特征第35-39页
        3.5.1 杂基含量特征第35-36页
        3.5.2 胶结物特征第36-39页
第4章 储层岩石物性与孔隙结构特征第39-55页
    4.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第39-43页
    4.2 储层物性特征第43-49页
        4.2.1 孔隙度分级评价第43-45页
        4.2.2 渗透率分级评价第45-47页
        4.2.3 物性与地层埋深关系第47-49页
    4.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49-55页
        4.3.1 喉道类型及其特征第49-51页
        4.3.2 储层孔隙结构压汞特征第51-55页
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第55-78页
    5.1 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第55-70页
        5.1.1 压实作用第55-56页
        5.1.2 胶结作用第56-68页
        5.1.3 溶解作用第68-70页
    5.2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第70-75页
        5.2.1 成岩阶段划分方案第70-71页
        5.2.2 成岩阶段划分定量指标第71-75页
    5.3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第75-78页
第6章 储层空间展布特征及综合评价第78-101页
    6.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建立第78-80页
    6.2 典型单井储层纵向分布特征及分级评价第80-83页
    6.3 储层横向分布特征及分级评价第83-93页
    6.4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及分级评价第93-101页
第7章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第101-119页
    7.1 沉积因素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第101-106页
        7.1.1 岩矿骨架组合差异性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第101-102页
        7.1.2 沉积组构及物源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第102-105页
        7.1.3 沉积微相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第105-106页
    7.2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第106-112页
        7.2.1 破坏性成岩作用第107-109页
        7.2.2 建设性成岩作用第109-112页
    7.3 构造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第112-113页
    7.4 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及有利区预测第113-119页
        7.4.1 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机理第113-114页
        7.4.2 储层预测依据第114页
        7.4.3 储层有利区带预测第114-119页
结论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学习法滑坡灾害信息的自动化提取--以汶川县绵虒镇为例
下一篇:采用DIC研究岩石—混凝土界面裂缝扩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