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页 |
1.2 分时分区采暖模式简介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分时分区采暖房间热过程分析 | 第18-27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围护结构热传递过程 | 第18-22页 |
2.2.1 有限厚度外围护结构热传递过程 | 第18-19页 |
2.2.2 有限厚度内围护结构热传递过程 | 第19-21页 |
2.2.3 轻质围护结构的热传递过程 | 第21页 |
2.2.4 半无限大平壁的热传递过程 | 第21-22页 |
2.3 分时分区采暖房间热过程 | 第22-25页 |
2.3.1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方程 | 第22-24页 |
2.3.2 房间空气热平衡方程 | 第24-25页 |
2.3.3 室内外空气温度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25页 |
2.4 分时分区采暖热负荷特性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3 分时分区采暖建筑房间热负荷特性分析 | 第27-42页 |
3.1 概述 | 第27页 |
3.2 建筑房间热负荷的组成 | 第27-28页 |
3.3 热负荷系数 | 第28页 |
3.4 热负荷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41页 |
3.4.1 计算模型选取 | 第29页 |
3.4.2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 第29-30页 |
3.4.3 采暖模式 | 第30-39页 |
3.4.4 预热过程 | 第39-41页 |
3.4.5 邻室传热 | 第41页 |
3.5 小结 | 第41-42页 |
4 分时分区采暖建筑热负荷模拟研究 | 第42-58页 |
4.1 概述 | 第42页 |
4.2 研究方案的确定 | 第42-45页 |
4.2.1 建筑外部气象条件划分 | 第42-43页 |
4.2.2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 第43页 |
4.2.3 建筑采暖运行方案确定 | 第43-45页 |
4.3 建筑模型建立及模拟条件设置 | 第45-49页 |
4.3.1 模拟建筑模型 | 第45-46页 |
4.3.2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设置 | 第46-47页 |
4.3.3 室内采暖计算参数设置 | 第47页 |
4.3.4 室外气象参数及典型日选择 | 第47-49页 |
4.4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4.4.1 建筑总能耗 | 第49-50页 |
4.4.2 房间热负荷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4.4.3 房间温度 | 第53-54页 |
4.4.4 房间热负荷系数 | 第54-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5 分时分区采暖建筑围护结构优化研究 | 第58-61页 |
5.1 概述 | 第58页 |
5.2 围护结构热惰性对热负荷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 内外保温对热负荷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6 总结 | 第61-63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83页 |
附录A 各典型房间不同采暖模式下逐时热负荷系数 ε 附表 | 第67-80页 |
附表1 底层各典型房间不同采暖模式下逐时热负荷系数 ε | 第67-71页 |
附表2 标准层各典型房间不同采暖模式下逐时热负荷系数 ε | 第71-75页 |
附表3 顶层各典型房间不同采暖模式下逐时热负荷系数 ε | 第75-80页 |
附录B 图表目录 | 第80-82页 |
附录C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