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采暖论文

分时分区采暖建筑热负荷计算及围护结构优化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主要符号表第11-13页
1 绪论第13-18页
    1.1 课题背景第13页
    1.2 分时分区采暖模式简介第13-14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4-16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16-17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2 分时分区采暖房间热过程分析第18-27页
    2.1 概述第18页
    2.2 围护结构热传递过程第18-22页
        2.2.1 有限厚度外围护结构热传递过程第18-19页
        2.2.2 有限厚度内围护结构热传递过程第19-21页
        2.2.3 轻质围护结构的热传递过程第21页
        2.2.4 半无限大平壁的热传递过程第21-22页
    2.3 分时分区采暖房间热过程第22-25页
        2.3.1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方程第22-24页
        2.3.2 房间空气热平衡方程第24-25页
        2.3.3 室内外空气温度边界条件的处理第25页
    2.4 分时分区采暖热负荷特性影响因素第25-26页
    2.5 小结第26-27页
3 分时分区采暖建筑房间热负荷特性分析第27-42页
    3.1 概述第27页
    3.2 建筑房间热负荷的组成第27-28页
    3.3 热负荷系数第28页
    3.4 热负荷特性影响因素分析第28-41页
        3.4.1 计算模型选取第29页
        3.4.2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第29-30页
        3.4.3 采暖模式第30-39页
        3.4.4 预热过程第39-41页
        3.4.5 邻室传热第41页
    3.5 小结第41-42页
4 分时分区采暖建筑热负荷模拟研究第42-58页
    4.1 概述第42页
    4.2 研究方案的确定第42-45页
        4.2.1 建筑外部气象条件划分第42-43页
        4.2.2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第43页
        4.2.3 建筑采暖运行方案确定第43-45页
    4.3 建筑模型建立及模拟条件设置第45-49页
        4.3.1 模拟建筑模型第45-46页
        4.3.2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设置第46-47页
        4.3.3 室内采暖计算参数设置第47页
        4.3.4 室外气象参数及典型日选择第47-49页
    4.4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4.4.1 建筑总能耗第49-50页
        4.4.2 房间热负荷特性分析第50-53页
        4.4.3 房间温度第53-54页
        4.4.4 房间热负荷系数第54-57页
    4.5 小结第57-58页
5 分时分区采暖建筑围护结构优化研究第58-61页
    5.1 概述第58页
    5.2 围护结构热惰性对热负荷的影响第58-59页
    5.3 内外保温对热负荷的影响第59-60页
    5.4 小结第60-61页
6 总结第61-63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61-62页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第67-83页
    附录A 各典型房间不同采暖模式下逐时热负荷系数 ε 附表第67-80页
        附表1 底层各典型房间不同采暖模式下逐时热负荷系数 ε第67-71页
        附表2 标准层各典型房间不同采暖模式下逐时热负荷系数 ε第71-75页
        附表3 顶层各典型房间不同采暖模式下逐时热负荷系数 ε第75-80页
    附录B 图表目录第80-82页
    附录C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情况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生物传感界面的功能调控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组件式GIS的火力发电厂选址系统研究